目前分類:閱讀筆記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吃出不老體質》封面.jpg

 

人體從幾歲開始老化?從幾歲應該開始注重保養呢?身為女性,或許從25歲開始就會開始注重肌膚保養,35歲之後可能會想要借助醫學美容,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然而保持「逆齡」的狀態,不只是外表、體態好看而已,更重要的是維持身體機能,氣色好看、也減少小毛病困擾,進而讓生活品質提升。《吃出不老體質》這本書提供現代人延緩衰老的飲食指引,書裡面舉例了很多徵狀,以及可以如何透過飲食改善這些徵狀,整體來說,非常容易閱讀,也很實用。

 

本書作者廖欣儀營養師在前言就寫到「嚴格來說,人體在30歲以後就開始面臨老化問題,例如30歲後骨質開始流失,膠原蛋白流失速度加劇,過了40歲時肌肉開始流失,關節容易磨損發炎⋯⋯」讀到這一段,實在有點膽顫心驚啊,因為30幾歲、40幾歲正是我以及周遭的人(例如:同事、朋友)的年紀。

 

長期久坐、大量用眼、工作壓力等因素,的確讓上班族更容易開始老化、出現一些小毛病,比如說:眼睛乾澀、泌尿道感染、自律神經失調⋯⋯等。針對這些徵狀,《吃出不老體質》書中都有提出飲食調理的重點,以及需要多注重哪些營養素的補充。

文章標籤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seo白話文封面.jpeg

《SEO白話文》特色

2023年12月出版的《SEO白話文》大約有400頁,比一般的書籍厚很多,可能讓人會覺得有點卻步:「會不會很難懂?」我實際讀完整本書,覺得書籍的排版和內容難度適中、知識與實務操作兼具,的確有符合本書所訴求的「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 SEO 的核心概念和實際操作」。

 

本書內容搭配了許多案例、課後練習,有助於讀者反思並實際應用SEO知識在工作或創作上,最後還有附錄 SEO 延伸學習資料,包含相關書籍、線上課程、Facebook 粉絲專頁等,這一本書就像一個「解壓縮」檔案,扎實有料,有心學好 SEO 的人可以按圖索驥持續升級自己的行銷功力。

 

SEO白話文.jpeg

 

《SEO白話文》適合的讀者

這本書特別適合目前從事行銷領域工作、對 SEO 有初步概念的工作者,最重要的 SEO 知識都在書中都有涵蓋了,讀完這本書可以讓行銷人員使用更有效率、更精準的方式與工程師溝通該如何優化 SEO,此外,如果自身有經營網站、部落格,《SEO白話文》也是很好的入門書。

文章標籤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案的基本修養

《文案的基本修養:比文字技巧更重要的事》作者「東東槍」是中國天津人,曾經擔任奧美的廣告創意總監,最初從「文案」職位做起,累積了幾年的工作經驗後,他研究了廣告創意相關的原理,逐漸搭建起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書中的內容來自於作者在奧美工作時內部分享給其他新進同仁的錄音內容,因此比較口語,但優點是非常容易閱讀,且作者擅長比喻,經常透過生活化甚至趣味的例子來闡述上述這些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提到,本書所設定的讀者是「剛剛入行,從事文案、創意工作時間不長,對於很多業務問題及相關名詞、知識還心存困惑的從業人員」,因此,書中以許多篇幅一一解說廣告創意工作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舉例來說:廣告的定義是什麼?而策略(strategy)、洞察(insight)、cocept(概念)、idea 這些常見的名詞的區別、彼此關聯又是如何呢?

 

闡述了這些基礎、必備且重要的知識之後,書的後半段逐漸提高品牌案例的比重,說明文案人員可能會撰寫的類型(例如:品牌口號 slogan、品牌宣言 brand manifesto、產品命名)以及分別需要注意的事項。

 

雖然書名叫做《文案的基本修養》,但我覺得也很適合行銷傳播相關的工作者閱讀。

文章標籤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2580016


最近慢慢地讀一本有點厚度的書《政治工作在幹嘛?》。從事政治工作,會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心境上有哪些變化,這些心理層面的東西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力,雖然還沒讀完整本書,但已讀到了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段落,節錄在下方。

 

這兩篇文章都提到一個概念是「沒有自己」,政治人物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而幕僚也沒有自己,以「文稿小組」來說,必須揣摩政治人物的心境,當政治人物的腦和嘴巴。因為工作需要,而「沒有自己」是一件哀傷的事情嗎?倒也未必,我覺得就是一個「交換」的過程,政治人物將一部份的「自己」丟棄或隱藏起來,去換得他們認為更重要的東西、達成更大的目標。

文章標籤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有一天,聽說分眾傳媒的創始人江南春在長江商學院演講時說,「樊登讀書會是中國頂尖人士的標配產品。」

 

以上是《可複製的領導力》書中作者在前言裡面寫的一段話,很直白地大大讚美了樊登,也因此讓我對於這本書有很高的期待。樊登在中國及台灣的影響力的確頗有規模,我的一些臉友也讀過他的書或聽過他的音頻,而我起步較晚,最近才讀了《可複製的領導力》這本書,簡單記錄一下感想。

 

這一兩年來,我買書的頻率比較高,採購的書籍大多是參考周遭的人的口碑推薦,或者是臉書上的資訊,幾乎都是經典書籍或者暢銷書。然而,這些買來的書並不是每一本都有讀完,特別是部分外文翻譯書,如果內容比較厚重紮實、不那麼有趣,很容易會中途放棄。我因此了解到「循序漸進」很重要,與其買來放著,不如先選擇容易閱讀的書籍開始,有真正吸收到比較重要。

 

我認為《可複製的領導力》就是一本「好讀」的書,雖然主題看似很硬,但內容很容易閱讀吸收,樊登不愧是頂尖的說書人,從文章風格來看,我明顯感受到作者是很聰明的人,擅長觸類旁通、說故事,他透過口語化的文字,解析「領導力」是怎麼一回事、一般人如何習得。

文章標籤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_6j6bjV3QrhlJnH-HsRIhzg

 

聽說,你在創業。那你一定有很多委屈吧。

你這麼有責任感,一定有很多人討厭你吧。

你願意承擔風險,一定有很多人誤會你吧。

 

林育聖在今年出版新書《聽說你在創業》,書封面上的文字頗有「每天來點負能量」粉絲團的風格:表面上是相當負面的文字,卻如此呈現真實,讀來有種酸楚。然而,在這樣的負能量下其實藏著溫柔和同理心,書中記錄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告訴同為創業者的老闆們:這些委屈、被誤會、被討厭、肩頭上的責任感,我都懂。

 

我很喜歡「聽說你在創業」這個書名,口語且親切 — — 聽說你在創業,那我跟你說一說那些創業路上會遇到的人與事吧,希望能對你有一點點幫助。創業時的熱血和犧牲、面試找夥伴、員工離職、日常開會、擬定公司福利與制度、付出卻不被領情的心寒、老闆說不出口的心聲⋯⋯這本書幾乎無所不談,讀來像日記本,但卻相當引人入勝。

文章標籤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_5WdrocYkiWvN0VGMCT86Cg

前陣子,我閱讀了幾篇咪蒙的文章,看到其中一篇文章,開頭的句子是這麼寫的:「我說過,我的情緒分為高興、很高興和非常高興。」我一面吃驚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嗎?這句子讀起來有些讓人毛骨悚然,但也一面讚嘆咪蒙十分擅長文章破題,開頭便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對於正在沮喪難過的人來說,網路上的「心靈雞湯文」或「勵志文」常有說教語氣,而很難產生鼓舞作用。然而,咪蒙說,這些保持快樂的秘訣是她個人的獨門經驗,或許對大家有用,語氣像是一個願意和你說真話的朋友。我想,這些快樂的秘訣並不是憑空而生,很可能是她從過去血淚、痛苦的經驗中萃取而來,因此讓這些秘訣多了同理心和溫暖的感覺。

「永遠保持快樂」並不容易,我覺得也不切實際,彷彿一台設定錯誤的機器人,只有單一種情緒。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不需要時時戴上「快樂」的面具,我認為,能夠做到「和情緒做朋友」並盡可能保持內心「自在」的狀態,已經非常了不起。

台灣作家中,以高情商、高說話智慧著稱的大概就屬蔡康永,蔡康永曾出版《蔡康永的說話之道1》、《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這個月並出版了新書《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無論是說話技巧、情緒智商,都能透過後天練習而得,「快樂」也是如此,當技巧掌握得越純熟,就越能經常保持愉快的狀態。

文章標籤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正在讀《她從海上來:張愛玲情愛傳奇》,作者把故事寫得很好看,在敘事之外,有人物心靈狀態的描寫,又加以評論,讓人更能了解來龍去脈,像在讀小說,這一個在文壇響亮的名字於是漸漸有了血肉。

我特別喜歡書中張愛玲的一段文字:「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悲壯,力大於美;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有更深長的回味,是一種蒼涼。在愛的範疇裡,渴望與迷戀,愉悅與悲哀,彷彿是蔥綠配桃紅,不是對立,是參差、是對照、是美。」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原來出自張愛玲。張愛玲因為將胡蘭成看得太清楚太透徹,所以原諒了他的一切,也以自己的一份真情成全了胡蘭成的自私和欲念。但這中間純然沒有委屈。張愛玲從不做委屈自己的事情。

兩人熱戀時期,真如一對神仙眷侶,如夢似幻,讓人好生羨慕,獨獨書中有一段,讓我不禁噗嗤笑出來:

有時,晚飯後兩個人一起在燈下玩鬧,挨得很近,臉對臉看著。張愛玲的臉好像一朵開得滿滿的花,又好像一輪圓得滿滿的月亮。這個時候的她一般不是微笑,而是那麼無保留的開心,眼裡都是滿滿的笑意,溢出了眼角。胡蘭成看著她也是滿心歡喜,撫摸著她的臉,說道:「你的臉好大,像平原緬邈,山河浩蕩。」她大笑著:「像平原,是大而平坦,這樣的臉好不怕人喲。」然後,兩人頓悟般地開心大笑。

這樣的玩笑話,一般人大概要一巴掌呼過去了,在情人間卻變得甜滋滋的,這就是戀愛的力量吧!

網路搜尋一下,我才想起來之前公視曾拍成一部連戲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劉若英飾演張愛玲,和本尊十分相似,官網首頁的劇照還真是美麗動人,擺著張愛玲的經典動作。學校圖書館剛好有這套影片,也許開學之後可以抽空去觀賞。


因為書還沒全部讀完,所以這篇先擱著吧!待補。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誠如故事的前頭,今日美國報對《穿條紋衣的男孩》下的書評:「震撼力十足!令人不安!」,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久久無法忘懷。

愛爾蘭新生代作家約翰‧波恩(John Boyne)這本書得了許多獎項,凡是獲獎無數的書,通常會在故事的前頭加上「來自各界的好評」或者得獎的列表,雖然有人認為這有損讀者純粹閱讀的樂趣,但從頭到尾讀完之後,再回頭看各界對它的評語,果然實至名歸。怎麼說呢,起初我對於其中的一句評語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一件事很明顯:這是一本不能讓你安心入睡的小說。」不信邪的結果,當天我在床上翻來覆去了好久,遲遲無法入睡,腦中不斷重複故事最後的片段:布魯諾和舒穆爾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父親悵然若失地跌坐在地、安靜而孤獨的衣服。

這本書沒有特別慘忍、血腥的描述,又極富深意,所以也獲選為多種童書獎,但我並不認為它適合很小的孩子閱讀,歷史常識不足的人可能全部讀完還一頭霧水。這個小說的時空背景並不清楚,一般來說,小說的書封或書底會大致敘述故事前節,以引起讀者的好奇心,這本書卻不這麼做,它要你在全然不知的情況下和故事主角去冒險。不過,只要讀過前面的書評,一些關鍵字便出現了:「希特勒」、「集中營」、「納粹」、「大屠殺」、「安妮的日記」,是的,這些主題看似恐怖,作者卻刻意用平淡簡單的筆觸描寫──這就是《穿條紋衣的男孩》之所以令人深感不安的原因。

九歲的布魯諾在偶然的機會下,遇見了在圍籬另一邊的男孩,兩人結為好友。因為天真,因為善良,他用自己的邏輯解釋眼前一切不合理的事情,例如全家被迫搬家,來到鳥不生蛋的地方,是因為爸爸工作不佳而得到的處罰。布魯諾的父母為了掩飾真相,他終究不明白,為什麼藩籬裡面有幾百個小男孩可以聚在一起,而他卻孤伶伶的一個人?他們可以成天穿著睡衣,而他卻必須正經八百地打扮?

布魯諾部分的思想傳承自當司令長的父親,當他自然地喊出「希特勒萬歲!」,我感到些許錯愕:

         他兩腿併攏,右手俐落地伸向天空,雙腳鞋跟敲在一起,儘可能用低沉的聲音──儘可能和爸爸的聲音一樣──說出每次阿兵哥離開之前都會說的那句話。
       「希特勒萬歲!」他說,他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就像是「好,再會了,祝你有個愉快的下午」。


但畢竟他知道得太少太少,不曉得這句話背後的涵義。他依然善良,依然天真。

他們簡單純真的朋友情誼,越顯大人的殘暴。越過了有形的藩籬,代表著兩人感情更進一步,但大人們心中無形的藩籬還來不及卸下,最後仍造成無法彌補的結果。我驚訝於作者擅長製造平凡不過的巧合,帶領讀者一步步邁向結局,如果他朋友的父親沒失蹤,如果布魯諾的姊姊頭上沒長頭蝨,如果雨再下久一點,如果他沒信守承諾,如果那天沒下雨讓他弄得全身髒,如果他臨陣退縮,如果......,小說越看到最後越讓人背脊發涼。

小說的最後是這樣寫的:

        這就是布魯諾和他的家人的故事,當然,這些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像那樣的事永遠不會再發生了。
        在我們這個年代不會。


雖然我透露了一些劇情,但相信小說依然好看。誠摯地希望類似的事情不會再次發生,這是人類共同的願望,也期待這本書能帶給你啟發和感動。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介紹這兩本書之前,我希望敘述一下看這類書籍曾帶給我的轉變。

從高三讀的「聽疼痛說話:神經外科的13個故事」、「精神外科的黑色喜劇」開始,我漸漸接觸了一些有關醫學的書籍,雖然它所針對的讀者是普羅大眾,但讀這些書所給我的不安和焦慮感始終沒有消失過,並非因為裡面的故事有多麼驚悚駭人,而是體認到自己會對這一類的書籍感到無比興趣,在文組人的圈子裡誠屬異類──當其他同學擁抱文學性高的書籍時,我卻認真的到圖書館找尋可能有趣的醫學人文書籍,從醫學簡史、醫病關係、身體百科到醫師養成等等,都是涉獵的對象,並且讀得津津有味。

在高中時,我很少向人提及我讀了哪些書,這種有點偷偷摸摸的感覺在那時還算輕微,直到很久前我讀了《不過是具屍體》時,終於達到最頂峰,我不想讓任何人在我面前得知:它驚悚的書名裡包裹著更加驚人的內容,尤其是書裡某一章,作者和研究屍體的人員  ( 類似法醫之類的  ) 一起實際觀察露天屍體腐壞的過程,那極為詳盡而寫實的描寫,讓原本以為已經免疫的我也感到作噁,之後,我有好一段時間腦中時常浮現那些噁心又恐怖的畫面。有時候媽媽會關心我借了什麼書來看,她對於《不過是具屍體》這奇怪的書名感到不解,但也沒阻止我繼續看下去。我想如果媽媽隨便讀了裡面某一段內容,八成會認為女兒的腦袋怪怪的吧? ( 苦笑 )  


然而,因為「閱讀偏差」而感到困擾的人並不只我一個,有次我和一位中文系同學聊到平常喜歡看哪些書籍,她說她喜歡看小說甚於散文,而小說之中又偏好日本小說,她因此覺得這樣的偏好需要矯正,希望以後也能多涉獵其他文類。我不禁感嘆,有偏好的閱讀習慣不是應該更容易獲得滿足嗎?怎麼卻變成擾人的問題了呢?

因受怪醫黑傑克啟發,才開始接觸相關的書籍,以前有段時間,我在書櫃上擺放借回來的書,裡面有大約一半都和醫學有關,而家人的態度從詫異  ( 他們以為我會去借散文小說之類的書 ,我的行為顯然不符預期 ) 到現在的習以為常甚至鼓勵,這讓我感到很感激和安心,現在的我去修了兩門醫學歷史和文化的通識課,在期中考焦頭爛額的準備過程中,一面讀中文系的內容,也能一面讀有關醫學的知識,未嘗不是件幸福的事。

也並非只是因為興趣,才會無可救藥的不斷去借諸如此類的書來讀,我有時會思考它們帶給了我什麼樣的益處,還有為什麼裡面的故事如此吸引人?當然啦!我想重申一次,這根黑傑克有密切的關係,漫畫裡,手塚老師想表達的概念並非總是清楚明瞭,我可以從這些書裡面找到解答,然而,也有閱讀越感困惑的情況,當讀到一些過於難解的生命問題時,像我這樣的外行人是想破頭恐怕也無法得到答案,例如鬼狼之前推薦的《醫院裡的危機時刻》讓我心中的疑問一下子暴增好多  ( 笑 ) ,然後需要更多書來解決那些生出來的疑問,形成惡性循環 ( 誤  ) 。再來,我不得不承認我也許是在追求某種生活上的「刺激」,從國外翻譯的很多書裡面,都講述了緊張、高潮迭起的手術過程,我有時會懷疑其實我是被漫畫養大了胃口,所以需要「重口味」、「血腥」的故事來滿足。

好,接下來介紹《頭殼修理匠的一天又一天》《我將你的頭殼打開了》這兩本書,從書名不難猜想它講的就是神經外科這個領域,因為性質的相近,我私自將這兩本書和《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合稱為「神經外科黑色喜劇鐵三角」 (笑) ,《頭殼修理匠的一天又一天》是女醫師版的,而《我將你的頭殼打開了》則屬台灣版。

台灣醫師寫的書和國外比起來,大多偏向講一個個醫病之間的故事,或者是醫師的深刻反省之類,老實說,很少讀到讓人愛不釋手的,某位在台灣也有出書的醫界大老也曾在他人的書序上談到這是台灣待開發的一塊。雖然如此,台灣出版社仍陸續翻譯國外作品,所以台灣的讀者也不必擔心沒有好書可讀。

神經外科醫師的男女組成比例很不均衡,以台灣的例子來說,神經外科醫學界在一九九二年時只有兩位女性專科醫師,到了去年則增加到七位,大約只佔總數的 2 %,而美國僅有5%為女性,因此這本由女醫師寫的《頭殼修理匠的一天又一天》就相對很稀有。作者不僅在說故事,也在書裡面穿插許多小知識、介紹美國外科圈內的各分科、解釋神經外科特別之處,例如,讀了這書之後我才知道,在怪醫黑傑克漫畫裡不可思議的換腦手術,實際上曾經被執行過,1970年羅伯特‧懷特為一位高階主教進行腦移植手術,將所有必要的血管連接起來,放入新的腦殼裡。移植後的腦完全正常運作,但因為脊神經的兩個末梢無法連接,這個換了腦的人從此四肢癱瘓。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神經外科醫師的生活全貌,每章有不同的主題並以實際例子佐證,故事性較弱,但基本上仍以住院醫師年資依序排列。作者極具魅力、幽默的寫作風格讓人想要一口氣讀完。而《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每一章節為完整、詳盡的故事,著重在人際互動方面和醫療倫理。

神經外科也許比外科更具挑戰性,外科面對身體的五臟六俯,神經外科卻要面對攸關行動和思考的大腦和脊髓,這也是為什麼《頭殼修理匠的一天又一天》作者選擇神經外科的原因,她說:「在選擇一項專科的同時,就必須排除其他的專科。你也可以選擇內科這種比較廣泛的領域,作為兩邊下注、降低風險的方法。但我並沒有考慮這個選項。我自私認為,專科醫師可以想用風味絕佳的菜餚,而像米飯這種平淡無味的主食,則是留給內科醫師的。我尊重服務大眾的精神,但我卻無法對日夜治療高血壓的工作感到興奮。」又說:「人腦絕對比腎臟有趣多了 ( 也可以代換成心臟、骨骼、皮膚 ..... 等任何器官)。腎臟平衡電解質,並製造尿液;人腦則收藏個性,並製造想法。碰到緊急狀況時,你可以使用別人的腎,你自己的腎不是獨一無二的。反之,你的腦代表的就是你這個人。所以當菜單遞到面前,我知道我必須挑選和腦有關的選項,才能填飽我下半輩子的好奇心。」

至於《我將你的頭殼打開了》,就更偏向敘述一個又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地點在台灣,很多場景或風俗觀念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裡面敘述的事件都很發人深省而動人,有點像小志志醫師的《外科失樂園》那種型態,少了小志志的風趣,卻同樣具備好故事的特質。這種類似說故事的書,真的要實際去讀才會有趣,所以我就不在這邊洩漏故事內容吊大家的胃口了。

最後,我要真心感謝學校的圖書館,雖然之前它被我嫌得好像一無是處,然而《我將你的頭殼打開了》、《頭殼修理匠的一天又一天》這兩本書都是新進圖書,因為有了圖書館,我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讀到它們,也不必花一毛錢,啊!當學生的幸福大概就是這樣吧!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3/11補上心得,以及龍應台女士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常常有人堅信自己只是沒有遇到伯樂
卻沒有想過自己到底是不是千里馬
即便你是千里馬,那麼,終生未遇伯樂的千里馬多的是
你並不寂寞
所以問題回到最初
如果你喜歡暢快奔跑,縱使未曾謀面伯樂,那又如何? 

那便跑吧!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我想先說一下自己嚴重的閱讀畸形。

我對於散文的喜愛遠超過小說。原因大概是散文通常較短,每讀一篇只要花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時間即可,又加上耽溺於美麗的文字,只要讀到文辭優美或感情澎湃的散文,常常讓我愛不釋手;至於小說的繁複情結和人物關係,不太適合腦結構簡單的我,真的要讀,也只能讀中短篇的長度。高中曾買了《紅樓夢》文本,只能勉強讀幾回,沒輒了只好看白話通俗本,外國小說如《追憶似水年華》等鉅作幾乎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連現在很流行的翻譯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偷書賊》、《不存在的女兒》、《燦爛千陽》我一本都沒讀過。我最後一本全部讀完的翻譯小說是《家事女神》,距今已隔半年以上。一個唸中文系的學生總不行排斥某一種文類吧?沒關係,這種偏差可以慢慢調整過來,在那之前,我會比較樂意擁抱散文。

之前在偶然的機緣下知道了九把刀的《慢慢來,比較快》,這本書集結了他在中國時報「三少四壯」專欄的文章。很多人大概是衝著「九把刀」的名字,搶著要借,按照學校圖書館的規矩,得預約排隊才行,等啊等終於輪到我借了。為什麼要借呢?只因為九把刀很有名,而且這是一本散文集啊!九把刀小說寫得再好,我大概也只肯去借他的散文來看。

雖然九把刀以寫小說著名,但我很喜歡他寫的散文,並不是因為文辭優美,實際上有幾篇還挺 ( 對不起了九把刀的 fan ),很能引人發噱。我私心把「散文」分為三種,一種是散文大家們的優秀作品,像精緻甜點般,讀過了會回味再三;第二種是文風輕鬆的隨筆,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的那種,像是零食,吃過就算,唯一的功用為打發時間、搏君一粲,《慢慢來,比較快》便類似第二種;若散文連消磨時間、提供樂趣的功能都沒有,就屬於第三種,讀了還嫌浪費時間。

相信我,《慢慢來,比較快》是本值得推薦的書,至少我已經在書到期之前把它借給另一個中文系同學,這樣她就不必再排進長長的預約隊伍之中,至於她會不會覺得我說這本書有多麼好根本是唬爛,就不得而知了。

若要說哪一篇最發人省思,大概是「天使一路好走」,故事敘述一個東華大學女學生的真實故事,她因為社會「軟弱的正義」被逼上絕路,在去年一月自殺身亡。事件發生距今不遠,但是我對此完全沒有印象,後來網路搜尋了一下,才知道當時鬧得沸沸揚揚,但,即使當時震驚各界,恐怕只能在報章雜誌上出現幾個禮拜,之後便逐漸被人們淡忘。事隔一年多,有多少人會記得這件事呢?至少,九把刀以書寫的方式將這件事保留下來了。

以下文章轉載自
九把刀的部落格《參見,九把刀》

 




三少四壯34,天使一路好走

        話說從頭。

        就讀東華大學的超甯是個漂亮大方,富有正義感的女孩。過去一年超甯聽聞許多關於某房東「剝削打工學生,訂金、押金退還拖延,房租漲價」等親身經歷後,路見不平,在bbs網路上指責房東的不是。房東惱火,一口氣控告十八位同樣在網路上散佈抵制該房東言論的大學生,其中包括超甯。

        結果,十七位大學生低頭認錯道歉,換來房東的撤告。唯獨超甯以「永不妥協」回應,最後房東訴以毀謗。

        檢察官提醒超甯需要舉證,否則案情對她不利。超甯開始在網路上尋求曾經吃過房東虧的學生協助,她寫道:「我很謝謝同學們的加油打氣跟關心,不過目前在對抗整件事情的,殘酷的說 ,只有我一個人.....審判的結果,就是對與錯,是與非的答案,我輸了,就代表他是對的,我是錯的,他是好房東,我是造謠者,而不是我能夠在這裡提醒關懷日後的學弟妹。那以後的學弟妹們怎麼辦?還要再一大堆人跟我或之前學長姐有一樣的遭遇嗎?雖然官司是我跟他,可是我不覺得我只是為自己在爭取,所以我不要退讓。也希望,如果你能提出幫忙,不管是實質的,還是一聲加油,都會讓我繼續勇敢。我希望,也有人可以站出來,我會站在他前方擋子彈的。」

        最後,我們看到一則覆蓋白布的新聞。

        東華大學歷史系大五生楊超甯,十四日早上於擷雲二莊校舍上吊自殺,留下一句:「就算我離開人世,也絕不跟吳老奸低頭。」

         一下子,台大ptt與東華bbs網站上野火蔓延,將砲口對向學校、對向教官、對向房東,怒氣沸騰,學生組織開始串連集會請願,「盛況」罕見。

        看著網路上一頁頁的鄉民怒氣,悲愴不已的我不禁感到荒謬可笑。這就是網路鄉民的正義嗎?如果當初超甯在網路上尋求房客證人與支持時,有此刻百分之一的奧援,有憂鬱症病史的超甯會用這麼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嗎?

        我說,是空虛的嘴砲正義將超甯逼到了極限。

        學生好欺負,是因為學生擺明了好欺負。

        所有被房東揚言控告的十七位學生全部臨陣退縮,如果他們當初在網路上義憤填膺地擲聲,是滿腔的熱血正義,那麼退縮不僅意味著你們體虛怕事,更是一種虛偽。那些被大佔便宜的房客,只要離開了讓他們再三幹譙的困境,就徹底告別了腐爛的前塵往事?剩下的,只有形單影隻的、從未受過那些房子氣的超甯。

        憂鬱症病人是生了病,精神身體都虛弱,可超甯在意志上卻沒有表現出屈服軟弱,在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她想到的絕不是退縮,而是無助又激動。

        這個社會太多的嘴砲,缺少行動力,尤其網路上更充斥敲打鍵盤時瞬間產生的廉價正義。離開了網路,也離開了情緒,靠著菜市場般的集體正義也隨之消逝。告訴你,那不是熱血,只是一時看不下去的腦充血。相比之下,老是在為成為植物人的兒子張振聲槓上台大,在網路上瘋狂貼文數年之久的張爸,就令人由衷佩服。

        曾經聽過,即使是微弱的聲音也是正義。那就去你的這種螞蟻大小的正義吧。缺乏實踐力的正義,只是一個概念。一個供奉在廟堂接受香火的神主牌正義。

        正義,是屬於勇敢捍衛它的人。

        每個人,都該捍衛自己的正義──如果你認為它值得,就該拿出像樣的力量。

        有網友說要在東華校園裡擺放裝置藝術,紀念這位為大家發聲的守護天使。如果真立了像、造了碑,每個從其身邊經過的東華人都要想想,這個天使如何在寒冷的冬天清晨,看著手中紅色圍巾流下無助的眼淚。


附註:由於事發後我就立刻寫了三少四壯,所以有一些資訊更新上的錯誤。例如那十七位被房東控告的學生,有一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成了被告,在此向他們致歉。但保留我寫此篇文章的意義貼出原文,故用附註的方式表示錯誤之處。 

-------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感觸很深,如果我們問:「誰該為超甯的死負責?」,有人怪罪學校沒有盡到保護的責任,有人說是臨陣退縮的其他同學,有人說超甯本來就有憂鬱症病史,這個責任問題。我不太認同超甯以自殺的方式「以死明志」,用「死亡」真的能夠證明什麼嗎?有時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某某人因犯了罪或被人栽贓,結果自殺身亡,「以死明志」也好,也能說是「畏罪自殺」,兩種完全相反的原因,總而言之,用死亡免除替自己辯解的責任,又留給後人無限的猜疑,未免過於自私。

          多數人的漠然也許是超甯走上絕路的原因之一,但這種漠然其實是社會教給我們的。記得以前爸爸曾經和我說:「如果看到有人倒在路邊,最好當作沒看到。」這種想法很冷漠、不可思議嗎?有太多事件告訴我們,太過熱心反而不是件好事。幫心跳停止的路人作CPR,救活了當然很好,如果救不好反而把肋骨壓斷,家屬第一個找你算帳。之前看到一則新聞「醫師見路倒 僅四成願搭救」,就反映出社會普遍的不信任感、陌生感、求自保的心態。更常見的是,有人溺水,朋友跳水去救反而一起溺死的消息。有勇氣可能換來掌聲,但很多時候對自己不利,就像超甯一樣。

       之前我在政大書城偶然讀到龍應台女士《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其中提到中國人 ( 即台灣人 ) 對公共事務膽小怕事的態度:

       在昨晚的電視新聞中,有人微笑著說:「你把檢驗不合格的廠商都揭露了,叫這些生意人怎麼吃飯?」

  我覺得噁心,覺得憤怒。但我生氣的對象不是這位人士,而是臺灣1800萬的懦弱自私的中國人。

  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包德莆的「苦海餘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臺灣的經驗:他看見一輛車子把小孩子撞傷了,一臉的血。過路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人停下來幫助受傷的小孩子,或譴責肇事的人。我在美國讀到這一段,曾經很肯定的對朋友說:不可能!中國人以人情味自許,這種情況簡直不可能!

  回來一年了,我瞪大眼睛,發覺包德莆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每天都在發生,隨地可見的生活常態。在臺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

  我看見攤販佔據著你家的騎樓,在那兒燒火洗鍋,使走廊垢上一層厚厚的油污,腐臭的菜葉塞在牆角。半夜裡,吃客喝酒猜拳作樂,吵的雞犬不寧。

  你為什麼不生氣?你為什麼不跟他說「滾蛋!」

  哎呀!不敢呀!這些攤販都是流氓,會動刀子的。

  那麼為什麼不找警察呢?

  警察跟攤販相熟,報了也沒有用;到時候曝了光,那纔真招禍上門了。

  所以呢!

  所以忍呀!反正中國人講忍耐!你聳聳肩,搖搖頭!

  在一個法治上軌道的國家裡,人是有權生氣的。受折磨的你首先應該雙手叉腰,很憤怒地對攤販說:「請你滾蛋!」他們不走,就請警察來。若發覺警察與小販有勾結──那更嚴重。這一團怒火應該往上燒,燒到警察肅清紀律為止。可是你為什麼都不做;畏縮地把門窗關起來,聳聳肩,搖搖頭!

  我看見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賞落日。去釣魚。我也看見淡水河畔的住家把整籠整籠的惡臭的垃圾往河裡倒;廁所的排泄管直接通道河底。河水一漲,污穢氣直逼到呼吸裡來。

  愛河的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你為什麼沒有勇氣對那個丟汽水瓶的少年郎大聲說:「你敢丟,我就把你也丟進去?」你靜靜坐在那兒釣魚 ( 那已經布滿癌細胞的魚 ) 。想著今晚的魚湯,假裝沒看見那個幾百年都化解不了的汽水瓶。你為什麼不丟掉魚竿,站起來,告訴他,你很生氣?

  我看見計程車穿來插去,最後停在右轉線上,卻沒有右轉的意思。一整例想右轉的車子就停滯下來,造成大阻塞,你坐在方向盤前,嘆口氣,覺得無奈。

  你為什麼不生氣?

  哦!跟計程車可理論不得!報上說,司機都帶著扁鑽的。

  問題不在於他帶不帶扁鑽。問題在於你們這20個受他阻礙的人沒有推開車門,很果斷地讓他知道你們不齒他的行為。你們很憤怒!

  經過郊區,我聞到刺鼻的化學品的味道。走進海灘,看見工廠的廢料大股大股的流進海裡,把海水染成一種奇異的顏色灣裡的小商人焚燒電纜,使灣裡生出許多缺少腦子的嬰兒。我們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臉頰透紅的下一代,將在化學廢料中學游泳,他們的血管裡將流著我們連名字都說不出的毒素。

  你又為什麼不生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你自己的手背也溫柔地捧著一個無腦嬰兒,你再無言地對天哭泣?

  西方人來臺灣觀光,他們的旅行社頻頻叮嚀:絕對不能吃攤子上的東西,最好也少上餐廳;飲料最好喝瓶裝的,但臺灣本地出產的也別喝,他們的飲料不保險......

  這是美麗寶島的名譽。但是名譽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健康,我們下一代的健康。一百位交大學生中毒──這真的只是一場笑話嗎?中國人的命這麼不值錢嗎?好不容易總算有幾個人生起氣來,組織了一個消費者團體。現在卻又「站著茅坑不拉屎」的衛生署,為什麼人做說客的立法委員要扼殺這個還沒有做幾樁事的組織。

  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裡做「沈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退讓,你忍耐,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的象個大破爛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一團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說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品。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著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沈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的公僕立法委員、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過了,你很生氣!

  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有道德勇氣的人,永遠值得讚揚鼓勵。像九把刀所說的,我們不應該只有「廉價的正義」,但如果連「廉價的正義」都沒有,就像龍應台女士筆下的台灣社會,不是更可悲嗎?在實踐正義之前,我們不能漠然,共勉之。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年期間用了很多時間看書,因為我對於散文的興趣遠大於小說,加上以前一直覺得自己對於那些散文大家沒有好好認識、讀過,便刻意借了九歌出版的散文精選集來讀,像是蔣勳、周芬伶、張曉風等等。

蔣勳我之前介紹過了,他關於生活美學的散文因為對象是一般大眾,寫的很平易口語,但他其他的散文卻不然,陳義芝讚為:「常民生活的細膩體貼,養護他一顆敏感溫熱的心,使他能自在地行走在繁華與廢墟的變遷裡,而不虞元氣消散......蔣勳的散文,但有悲情而無憤意,也因慧智,一些沒要緊的話在他口中說出來,竟變得十分要緊了。」周芬伶是政大中文系畢業的學姊,所以讀到某些描寫校園的片段,總覺得格外親切,我很喜歡她的寫作風格,天真、明朗而熱情。

下面這篇文章是張曉風知名的文章之一「只因為年輕啊」,她執筆寫這篇文章時已四十四歲,和青春活潑的年紀有很長一段距離了,她用過來人的眼光檢視年輕學子 (她是陽明大學的教授 ),不禁感嘆:「只因為年輕啊!」

我初讀這篇文章只覺心頭一震,她寫的太過真實、一針見血了,不免有相見恨晚之感。尤其是這篇文章的第六部份「浪擲」,寫到因為生命過於美好,所以無論我們怎麼過都覺得浪擲。我以前也常感嘆時光流逝,她的觀點提供了出口,讓過去的惆悵變得雲淡風輕了。也許真的要等到我們都蒼老了,有一天會自嘲:現在的感嘆都是無謂的甚至可笑的吧?

我不曾將別人的文章全部轉載貼上來,畢竟在電腦螢幕上讀長篇文章是件很累人的事,但因感觸太深,希望與大家分享,有空請務必耐心讀完喔!:)

──僅將此篇獻給曾和我一樣感嘆時光流逝之人


 




⒈愛——恨

    小說課上,正講著小說,我停下來發問:「愛的反面是什麼!」
   「恨!」
    大約因為對答案很有把握,他們回答得很快而且大聲,神情明亮愉悅,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過一個不懂中國話的老外,隨他猜一百次也猜不出他們唱歌般快樂的聲音竟在說一個「恨」字。

    我環顧教室,心裡浩歎,只因為年輕啊,只因為太年輕啊,我放下書,說:「這樣說吧,譬如說你現在正談戀愛,然後呢?就分手了,過了五十年,你七十歲了,有一天,黃昏散步,冤家路窄,你們又碰到一起了,這時候,對方定定的看著你,說:
    『XXX,我恨你!』
    如果情節是這樣的,那麼,你應該慶幸,居然被別人痛恨了半個世紀,恨也是一種很容易疲倦的情感,要有人恨你五十年也不簡單,怕就怕在當時你走過去說:
    「XXX,還認得我嗎?』
    對方愣愣的呆望著你說:
    『啊,有點面熟,你貴姓?」
    全班學生都笑起來,大概想像中那場面太滑稽太尷尬吧?
    「所以說,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笑罷的學生能聽得進結論嗎?——只因為太年輕啊,愛和恨是那麼容易說得清楚的一個字嗎?

---

⒉受創

      來採訪的學生在客廳沙發上坐成一排,其中一個發問道:
     「讀你的作品,發現你的情感很細緻,並且說是在關懷,但是關懷就容易受傷,對不對?那怎麼辦呢?」

       我看了她一眼,多年輕的額,多年輕的頰啊,有些問題,如果要問,就該去問歲月,問我,我能回答什麼呢?但她的明眸定定的望著我,我忽然笑起來,幾乎有點促狹的口氣。

    「受傷,這種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衛得好好的不可嗎?」

    她驚訝的望著我,一時也答不上話。

    人生世上,一顆心從擦傷、灼傷、凍傷、撞傷、壓傷、扭傷,乃至到內傷,那能一點傷害都不受呢?如果關懷和愛就必須包括受傷,那麼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於世人的,豈不正在那雙釘痕宛在的受傷手掌嗎?

    小女孩啊,只因年輕,只因一身光燦晶潤的肌膚太完整,你就捨不得碰碰撞撞就害怕受創嗎!

---

⒊經濟學的旁聽生

    「什麼是經濟學呢?」他站在講台上,戴眼鏡,灰西裝,聲音平靜,典型的中年學者。

    台下坐的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而我,是置身在這二百人大教室裡偷偷旁聽的一個。

    從一開學我就昂奮起來,因為在課表上看見要開一門《社會科學概論》的課程,包括四位教授來設「政治」「法律」「經濟」「人類學」四個講座。想起可以重新做學生,去聽一門門對我而言嶄新的知識,那份喜悅真是掩不住藏不嚴,一個人坐在研究室裡都忍不住要輕輕的笑起來。

    「經濟學就是把『有限資源』做『最適當的安排』,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台下的學生沙沙的抄著筆記。

    「經濟學為什麼發生呢?因為資源『稀少』,不單物質『稀少』,時間也『稀少』,——而『稀少』又是為什麼?因為,相對於『慾望』,一切就顯得『稀少』了……」
       原來是想在四門課裡跳過經濟學不聽的,因為覺得討論物質的東西大概無甚可觀,沒想到一走進教室來竟聽到這一番解釋。

      「你以為什麼是經濟學呢?一個學生要考試,時間不夠了,書該怎麼念,這就叫經濟學啊!」

   我愣在那裡反覆想著他那句「為什麼有經濟學——因為稀少——為什麼稀少,因為慾望」而麻顫驚動,如同山間頑崖愚壁偶聞大師說法,不免震動到石骨土髓格格作響的程度。原來整場生命也可作經濟學來看,生命也是如此短小稀少啊!而人的不幸卻在於那顆永遠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躍動、有所未足的心,為什麼是這樣的呢?為什麼竟是這樣的呢?我癡坐著,任淚下如麻不敢去動它,不敢讓身旁年輕的助教看到,不敢讓大一年輕的孩子看到。奇怪,為什麼他們都不流淚呢?只因為年輕嗎?因年輕就看不出生命如果像戲,也只能像一場短短的獨幕劇嗎?「朝如青絲暮成雪」,乍起乍落的一朝一暮間又何嘗真有少年與壯年之分?「急把盞,夜闌燈滅」,匆匆如赴一場喧嘩夜宴的人生,又豈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別?然而他們不悲傷,他們在低頭記筆記。聽經濟學聽到哭起來,這話如果是別人講給我聽,我大概會大笑,笑人家的濫情,可是……。

    「所以,」經濟學教授又說話了,「有位文學家卡萊亞這樣形容:經濟學是門『憂鬱的科學』……」

    我疑惑起來,這教授到底是因有心而前來說法的長者,還是以無心來渡脫的異人?至於滿堂的學生正襟危坐是因歲月尚早,早如揭衣初涉水的淺溪,所以才凝然無動嗎?為什麼五月山桅子的香馥裡,獨獨旁聽經濟學的我為這被一語道破的短促而多欲的一生而又驚又痛淚如雨下呢?

---

⒋如果作者是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詩選的課上,我把句子寫在黑板上,問學生:

    「這句子寫得好不好?」

    「好!」

    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像真心的,大概在強說愁的年齡,很容易被這樣工整、俏皮而又悵惘的句子所感動吧?

    「這是詩句,寫得比較文雅,其實有一首新疆民謠,意思也跟它差不多,卻比較通俗,你們知道那歌辭是怎麼說的?」

    他們反應靈敏,立刻爭先恐後的叫出來: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飛去不回頭,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那性格活潑的乾脆就唱起來了。

    「這兩種句子從感性上來說,都是好句子,但從邏輯上來看,卻有不合理的地方——當然,文學表現不一定要合邏輯,但是我還是希望你們看得出來問題在哪裡?」

    他們面面相覷,又認真的反覆念誦句子,卻沒有一個人答得上來。我等著他們,等滿堂紅潤而聰明的臉,卻終於放棄了,只因太年輕啊,有些悲涼是不容易覺察的。

    「你知道為什麼說『花相似』嗎?是因為陌生,因為我們不懂花,正好像一百年前,我們中國是很少看到外國人,所以在我們看起來,他們全是一個樣子,而現在呢,我們看多了,才知道洋人和洋人大有差別,就算都是美國人,有的人也有本領一眼看出住紐約、舊金山和南方小城的不同。我們看去年的花和今年的花一樣,是因為我們不是花,不曾去認識花,體察花,如果我們不是人,是花,我們會說:

    『看啊,校園裡每一年都有全新的新鮮人的面孔,可是我們花卻一年老似一年了。』

    同樣的,新疆歌謠裡的小鳥雖一去不回,太陽和花其實也是一去不回的,太陽有知,太陽也要說:

    『我們今天早晨升起來的時候,已經比昨天疲軟蒼老了,奇怪,人類卻一代一代永遠有年輕的面孔……』

   我們是人,所以感覺到人事的滄桑變化,其實,人世間何物沒有生老病死,只因我們是人,說起話來就只能看到人的痛,你們猜,那句詩的作者如果是花,花會怎麼寫呢?」

    「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他們齊聲回答。

    他們其實並不笨,不,他們甚至可以說是聰明,可是,剛才他們為什麼全不懂呢?只因為年輕,只因為對宇宙間生命共有的枯榮代謝的悲傷有所不知啊!

---

⒌高倍數顯微鏡

        他是一個生物系的老教授,外國人,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退休了。

       「小時候,父親是醫生,他看病,我就站在他旁邊,他說:『孩子,你過來,這是哪一塊骨頭?』我就立刻說出名字來……」

       我喜歡聽老年人說自己幼小時候的事,人到老年還不能忘的記憶,大約有點像太湖底下撈起的石頭,是洗淨塵泥後的硬瘦剔透,上面附著一生歲月所沖積洗刷出的浪痕。
       這人大概注定要當生物學家的。

       「少年時候,喜歡看顯微鏡,因為那裡面有一片神奇隱密的世界,但是看到最細微的地方就看不清楚了,心裡不免想,趕快做出高倍數的新式顯微鏡吧,讓我看得更清楚,讓我對細枝未節瞭解得更透澈,這樣,我就會對生命的原質明白得更多,我的疑難就會消失……」「後來呢?」

    「後來,果然顯微鏡愈做愈好,我們能看清楚的東西,愈來愈多,可是……」

    「可是什麼?」

      「可是我並沒有成為我自己所預期的『更明白生命真相的人』,糟糕的是比以前更不明白了,以前的顯微倍數不夠,有些東西根本沒發現,所以不知道那裡隱藏了另一段秘密,但現在,我看得愈細,知道的愈多,愈不明白了,原來在奧秘的後面還連著另一串奧秘……」
 
      我看著他清癯漸消的頰和清灼明亮的眼睛,知道他是終於「認了」,半世紀以前,那意氣風發的少年以為只要一架高倍數的顯微鏡,生命的秘密便迎刃可解,什麼使他敢生出那番狂想呢?只因為年輕吧?只因為年輕吧?而退休後,在校園的行道樹下看花開花謝的他終於低眉而笑,以近乎撒賴的口氣說:

      「沒有辦法啊,高倍數的顯微鏡也沒有辦法啊,在你想盡辦法以為可以看到更多東西的時候,生命總還留下一段奧秘,是你想不通猜不透的……」

---

⒍浪擲

    開學的時候,我要他們把自己形容一下,因為我是他們的導師,想多知道他們一點。

    大一的孩子,新從成功嶺下來,從某一點上看來,也只像高四罷了,他們倒是很合作,一個一個把自己盡其所能的描述了一番。

    等他們說完了,我忽然覺得驚訝不可置信,他們中間照我來看分成兩類,有一類說「我從前愛玩,不太用功,從現在起,我想要好好讀點書」,另一類說:「我從前就只知道讀書,從現在起我要好好參加些社團,或者去郊遊。」

    奇怪的是,兩者都有輕微的追悔和遺憾。

    我於是想起一段三十多年前的舊事,那時流行一首電影插曲(大約是叫《漁光曲》吧),阿姨舅舅都熱心播唱,我雖小,聽到「月兒彎彎照九州」覺得是可以同意的,卻對其中另一句大為疑惑。

    「舅舅,為什麼要唱『小妹妹青春水裡流(或「丟」?不記得了)』呢?」

    「因為她是漁家女嘛,漁家女打魚不能上學,當然就浪費青春啦!」

    我當時只知道自己心裡立刻不服氣起來,但因年紀太小,不會說理由,不知怎麼吵,只好不說話,但心中那股不服倒也可怕,可以埋藏三十多年。

   等讀中學聽到「春色惱人」,又不死心的去問,春天這麼好,為什麼反而好到令人生惱,別人也答不上來,那討厭的甚至眨眨狎邪的眼光,暗示春天給人的惱和「性」有關。但事情一定不是這樣的,一定另有一個道理,那道理我隱約知道,卻說不出來。

    更大以後,讀《浮士德》,那些埋藏許久的問句都匯攏過來,我隱隱知道那裡有番解釋了。

   年老的浮士德,坐對滿屋子自己做了一生的學問,在典籍冊頁的陰影中他乍乍瞥見窗外的四月,歌聲傳來,是慶祝復活節的喧嘩隊伍。那一霎間,他懊悔了,他覺得自己的一生都拋擲了,他以為只要再讓他年輕一次,一切都會改觀。中國元雜劇裡老旦上場照例都要說一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說得淡然而確定,也不知看戲的人驚不驚動),而浮士德卻以靈魂押注,換來第二度的少年以及因少年才「可能擁有的種種可能」。可憐的浮士德,學究天人,卻不知道生命是一樁太好的東西,好到你無論選擇什麼方式度過,都像是一種浪費。

    生命有如一枚神話世界裡的珍珠,出於砂礫,歸於砂礫,晶光瑩潤的只是中間這一段短短的幻象啊!然而,使我們顛之倒之甘之苦之的不正是這短短的一段嗎?珍珠和生命還有另一個類同之處,那就是你傾家蕩產去買一粒珍珠是可以的,但反過來你要拿珍珠換衣換食卻是荒謬的,就連鑲成珠墜掛在美人胸前也是無奈的,無非使兩者合作一場「慢動作的人老珠黃」罷了。珍珠只是它圓燦含彩的自己,你只能束手無策的看著它,你只能歡喜或喟然——因為你及時趕上了它出於砂礫且必然還原為砂礫之間的這一段燦然。

    而浮士德不知道——或者執意不知道,他要的是另一次「可能」,像一個不知是由於技術不好或是運氣不好的賭徒,總以為只要再讓他玩一盤,他準能翻本。三十多年前想跟舅舅辯的一句話我現在終於懂得該怎麼說了,打漁的女子如果算是浪擲青春的話,挑柴的女子豈不也是嗎?讀書的名義雖好聽,而令人眼目為之昏耗,脊骨為之佝僂,還不該算是青春的虛擲嗎?此外,一場刻骨的愛情就不算煙雲過眼嗎?一番功名利祿就不算滾滾塵埃嗎?不是啊,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麼過都覺浪擲,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春色惱人」那句話現在也懂了,世上的事最不怕的應該就是「兵來有將可擋,水來以土能掩」,只要有對策就不怕對方出招。怕就怕在一個人正小小心心的和現實生活斗陣,打成平手之際,忽然陣外冒出一個叫宇宙大化的對手,他斜裡殺出一記叫「春天」的絕招,身為人類的我們真是措手不及。對著排天倒海而來的桃紅柳綠,對著蝕骨的花香,奪魂的陽光,生命的豪奢絕艷怎能不令我們張皇無措,當此之際,真是不做什麼既要懊悔——做了什麼也要懊悔。春色之叫人氣惱跺腳,就是氣在我們無招以對啊!

   回頭來想我導師班上的學生,聰明穎悟,卻不免一半為自己的用功後悔,一半為自己的愛玩後悔——只因太年輕啊,只因年輕啊,以為只要換一個方式,一切就扭轉過來而無憾了。孩子們,不是啊,真的不是這樣的!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甚至連一場匆匆的春天都太完美,完美到像喜慶節日裡一個孩子手上的氣球,飛了會哭,破了會哭,就連一日日空癟下去也是要令人哀哭的啊!

    所以,年輕的孩子,連這個簡單的道理你難道也看不出來嗎?生命是一個大債主,我們怎麼混都是他的積欠戶,既然如此,乾脆寬下心來,來個「債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場「無論做什麼都覺是浪擲」的憾意,何不反過來想想,那麼,也幾乎等於「無論誠懇的做了什麼都不必言悔」,因為你或讀書或玩,或作戰,或打漁,恰恰好就是另一個人歎氣說他遺憾沒做成的。

    ——然而,是這樣的嗎?不是這樣的嗎?在生命的面前我可以大發職業病做一個把別人都看作孩子的教師嗎?抑或我仍然只是一個大年輕的蒙童,一個不信不服欲有辯而又語焉不詳的蒙童呢?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讀者》的啟發與震撼既深且遠。

我記不太得我是怎麼知道這本書的,只知道它在圖書館很搶手、排隊要等一段時間。《越讀者》會如此搶手不是沒有原因,自從我開始讀之後便愛不釋手,下課讀、通勤時也讀,還因為健忘而不小心將它遺留在教室座位下,隔天匆匆忙忙趕去百年樓教室,幸好還沒被別人拿走,否則我就得賠一本新的給圖書館了。

《越讀者》的封面標題底下寫了一行註腳很耐人尋味:「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作者郝明義先生在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出版社,現為該出版社的發行人,因此,我原本以為這本書要談「閱讀」在網路出現之後的改變以及在網路上的閱讀生態,不過這本書重點不僅於此,還談了一些閱讀該注意的事項、他對書籍做的分類,也解答了一些問題和迷思,像是「無辜的網路」、「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為什麼要讀哲學」...... 等等,我想,對於閱讀有點熱情的人應該都會同意這本書是很好的指南。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功力還不夠深厚,並不是很懂得裡面的某些章節所要表達的意思。為這本書畫插畫的張妙如小姐做了個比喻:「有點像是一個武林高手,寫了一本練功秘笈,雖然越到後面越覺得精深難隨,可是你知道,一旦練成了,受益無窮。」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感覺差不多也是如此。

一直以來,我認為自己還算是個愛看書的人,可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發現自己在「閱讀」這方面簡直像個剛學步的嬰兒,沒有辦法向郝明義先生說的「在知識的密林裡開出一條路,當然也沒有如胡適所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基本上,我讀的課外書沒什麼很專一的方向,讀完書之後,頂多寫寫書評、讀後感或和類似的書籍作比較,離作者所說的理想境界還差的遠。當然我能阿 Q一點,實際上,我一個月的閱讀量比起其他人已經好很多了,但是,我既然平時願意抽一些時間出來閱讀,就應該拿書中的理想當作努力的方向。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尤其是書中的兩張圖大大震撼了我:


就是這兩張圖讓我慚愧得無地自容啊!





這兩張圖是什麼?以下節錄書中的說明文字:

一個理想的過程是:小學,建立充分的識字能力與自己閱讀的基本能力;中學,開始隨意而廣泛的閱讀探索,然後由其中發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決定進大學攻讀相關的科系;進了大學,主修科系是建一條專門的閱讀門徑,選修及旁聽則建立間接但輔助的廣博;大學後教育,或出了社會後的自修教育,則沿著已經開好的途徑繼續往前開拓,還會隨機遭遇到一些意外的奇花異草,讓自己左右逢源,另闢蹊徑。

這個路程,畫一個圖,像是圖1。

但是台灣,中學生因為受到考試教育的影響,少了隨意而廣泛的閱讀探索。讀書的中心在教科書與參考書上,所以中學階段的閱讀成的一條相當單調的直線。到大學,應該是集中方向攻讀的時候,反而開始鬆懈的閱讀,容易沒有方向,像是圖2。


讀到這段文字,我忍不住想起偉大的教育部長們,感謝他們,台灣學生的閱讀曲線跟圖 2是很相近的。再則,我也感到非常慚愧,如果我幫自己畫一條從小到大的閱讀曲線,大概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記得我小時後便被媽媽灌輸「閱讀很重要」的觀念,自國小開始訂閱國語日報的兒童週刊,國中改讀兩份雜誌 ( 一份是幼獅少年,另一份的名字我忘了 ) ,現在讀的是「小作家」雜誌 ( 「小作家」的程度對我來說太淺,不過因為之前有優惠,訂一年份就送半年份,所以至今雜誌的期限還未結束 ) ,至於課外閱讀,不只讀的少,種類也雜七雜八。大概要一直等到我讀高二時,閱讀量增加,也有了大致方向;上大學之後,還是挑自己有興趣的來讀,郝明義先生說「
主修科系是建一條專門的閱讀門徑」,但反觀我現在讀的課外書,大部分都跟中文系沒有關係 。  

文概的廖棟樑老師曾和我們說:「讀中文系的學生書櫃上少不了該有的經典,或許從一本「詩經」開始買,「山海經」接著「楚辭」( 可以買屈原的 )、「漢賦」也該有所涉獵,不然至少買本「昭明文選」吧!你若喜愛的宋朝文人如蘇東坡,就買他的詞選、文選,唐代亦同。這些眾多的經典選你有興趣的買,每個時代、文體依序著買,總之,中文系學生的書櫃上是不該只有隨意添購的小說、散文。」進中文系不過幾個月,我不敢說自己已經有了什麼了不起的情懷,但至少應該有身為中文系人的體悟,而「買書」只是基本的。

《越讀者》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許書裡提到的境界不容易達到,但值得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努力,因為閱讀是如此美好。


除了愛情,
沒有任何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
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想就「腦內啡」和電影版「超人類」及OVA2「送葬遊戲」的內容做結合寫一篇文,不過上網找不到合適有關於「腦內啡」的資料,於是把最近看的一本書「死亡的臉」也一起寫一寫,因為這本書裡頭有大略提到「腦內啡」的運轉機制,努蘭醫師將之比喻做「體內的睡夢之神」。

「死亡的臉」是努蘭醫師1995年的舊作品,主要探討人體老化的過程和原因,內容雖不如「肉體年限」解釋的詳細,但有許多有趣的篇章,而且十分貼近生活,讓人讀起來一點也不會乏味,又極富知識性。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好像回到了高中上生命科學課,除了複習以前學過的,還能更深入了解各種將人類帶向死亡的病症的漸近過程。

死亡的臉英文書名為「How We Die」,實際上比較像是介紹人類的主要死因,諸如心臟病、癌症、意外、自殺等等,藉由了解人體無可避免的老化過程,而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甚至選擇離開人世的方式。

書中讓我很震撼的一點是努蘭醫師提到「善終,是一種神話」,他以美國為例,有大約百分之八十的人在醫院死亡──這正是為何大部分的人無法善終的原因──現代醫師面對可能沒有希望的患者通常不會放棄治療,為了醫師自身的尊嚴、自信,或者只是「解謎」的渴望而繼續奮鬥著,往往忽略病人也許希望平靜地死亡,不希望無謂的治療減損最後一段生命的品質。「有大約百分之八十的人在醫院死亡」也反映了一項事實:我們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死法,現代的死法發生於醫院之內,在此處死亡可以藏身,自然的腐敗得以潔淨,然後再用現代的葬禮來包裝。「隱藏死亡」變成一種趨勢,結果病人從人群中被分離出來,進入「包裝」起來的密室﹝即醫院﹞,象徵我們社會對死亡的自然性和必要性的否認。

在書中大部分的死亡情形我們大概都不陌生,比較特別的應屬「謀殺與安寧」一章中努蘭醫師談到「腦內啡」如何平撫瀕死前可能遭遇的巨痛和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理性、溫暖、舒適。

這種不可思議的作用就好像變魔術一樣神奇,也讓我立刻聯想到OVA2「送葬遊戲」裡的劇情,影片末段中黑傑克被組織份子注射高劑量的嗎啡﹝印象中是如此,有錯請指正﹞而在死前產生幻覺和飄飄然的欣快感,這種感覺和「腦內啡」作用的結果有點類似﹝腦內啡即體內產生的嗎啡﹞。我第一次看到時曾想過:在面臨死亡時可以毫無痛苦算是幸運的了,如果可以選擇死亡的方式,那麼組織份子的確替黑傑克挑了一種最舒適的方式。但問題是黑傑克實在太年輕,這麼死去太可惜了吧?最後,黑傑克當然不負眾望﹝?﹞地靠意志力戰勝死神,沒有屈服於邪惡的勢力之下,反而有個還不錯的結局。另外,電影版「超人類」裡那些運動員之所以能夠破紀錄,是因實驗品「endorph.R」,會刺激腦內啡的分泌使人擁有強大的力量。

一般人平時可由吃甜食或冥想等等方法產生極微量的腦內啡而有幸福的感覺,但必須有某種程度的創傷才可能使腦內啡在面臨死前的巨痛時發揮強大的作用。以下節錄書中舉的例子,大概就能明白「腦內啡」迷藥般的魔力:

醫療教士和探險家大衛‧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在1884年2月,當時他三十歲,有一天他正試圖趕走攻擊教會人士的一頭獅子時,這隻受傷的野獸轉而襲擊他。暴怒的獅子用力咬住他的左上臂,將他高高舉起,猛烈地搖晃,將他的臂骨扯裂,造成十一處血肉模糊的裂傷。

後來他在自傳中回憶事發經過和那種難以形容的平安:「牠在我的耳畔發出恐怖的咆嘯,好像獵犬抓住老鼠斑猛力搖晃著我 ...... 我彷彿置身夢中,既未感到疼痛,也不會驚惶,我很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像是病人在氯仿的局部麻醉之下,可以看到手術的進行,卻不會感覺手術刀帶來的疼痛。這情況非比尋常,絕不是我自己能做到的 ...... 也許所有的動物被其他動物吞食都是這樣。果真如此,那真是仁慈的造物主所賜的恩典,為要減輕我們死亡時的痛苦。」


「死亡的臉」這本書一開始不太容易讀,雖然努蘭醫師盡力做到淺顯易懂,但是一次吸收太多還是讓人頭昏腦脹,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讀完整本書覺得收穫很多,果然大師級的作品就是不一樣。最後,我想以努蘭醫師對人之於「死亡」微妙的情感的生動描述作為結尾。死亡是人類最大也是最終極的恐懼,但透過努蘭的眼睛,死亡變得清晰;經由此書,你可以對死亡更加無懼: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死亡仍是不可說的秘密,對它既愛又怕。我們無可抗拒地被這個最懼怕、最焦慮的事情所吸引。我們被招惹危險的原始快感所吸引。蛾與火,人與死──中間是沒有多大的區別的。

我們現在不但能否認死亡的力量,甚至能否認大自然本身的力量。我們在大自然面前掩面,但仍將手指分開一點點,因為我們心中有某種東西,使我們無法不去窺視死亡之貌。


-----------------------------
延伸閱讀:
器官神話 / 許爾文‧努蘭著 / 時報文化出版
生命的臉 / 許爾文‧努蘭著 / 時報文化出版
蛇杖的傳人/ 許爾文‧努蘭著 / 時報文化出版
肉體年限 / John Medina 著 / 閱讀地球出版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院醫師夜未眠》

作者:邁可‧柯林斯
譯者:楊慧莉、蘇偉儀
出版社:天下文化

我第一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是在天使的老公部落格的文章裡,他曾提到「住院醫師夜未眠」是他最喜歡的一本書之一。看到他的介紹後我查了一下網路,很可惜,在離我家最近的圖書館並沒有這本書。但不打緊,根據經驗只要耐心等候,通常能夠等到圖書館把該書籍進到館內,果然近幾個禮拜就發現到它出現在新書的書櫃上囉!

天下文化有出版需多類似的書籍,如果要說這本書有什麼特別之處,大概是作者邁可‧柯林斯﹝Michael J. Collins﹞並非從小從醫,而是半路出家,以前還曾經當過計程車司機、建築工人等等。他念醫學院時,晚上都在貨車碼頭工作,因此不論是研究或寫報告方面都缺乏經驗,而且沒有接觸過骨科的他在全國頂尖的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骨科擔任住院醫師時可說吃足了苦頭。骨科的專業術語他一竅不通,一方面深深害怕露出馬腳而被人譏笑,一方面努力急起直追以趕上大家的程度。若在梅約的外科醫師養成過程對其他人都十分艱苦,那對柯林斯而言,無疑又更「魔鬼」、更難熬了。

超長的工作時數讓他疲憊不堪,回家之後只想好好睡一覺,但更多的時候只能得到兩三個小時的睡眠,後來突然想起該死的麻藥巡房,只好急急趕回醫院。在醫院值班時,如果不幸事情特別多,連續工作36、48小時也是常常發生的事,他曾以為自己哪天不小心就有可能暴斃在去休息室的走廊上。無怪乎,以前曾聽有人說住院醫師﹝resident﹞之所以如此稱呼,大概是因為他們跟住在醫院裡沒什麼兩樣。

有老婆的柯林斯醫師更突顯了住院醫師工作性質的悲哀面,生下小孩後,經濟越顯吃緊。僅靠著一份工作的薪水來支付帳單似乎不夠,於是他又到其他醫院秘密兼差,而買車也只能買二手的老爺車,開沒多久便一一壽終正寢。更糟的是,夫妻倆超級愛小孩。有一次看到書中的其中一段時,我還以為自己的眼睛花了:

連續生四個小孩,沒一個滿五歲,大家都認為我們瘋了。也許吧,不過我們真的好愛小孩子。事隔數年,在派蒂死去活來生下了第十二個小孩後,產科醫師警告我們,這是我們最後一個寶寶了。「你們可以有十二個小孩和父母兩人,」他說,「或者十三個小孩和一個大人,自己想清楚吧。」﹝數年內就生下了另外八個孩子,每年生一個也要生八年,而且年年「精準」,要不然就是八個小孩裡其中有雙胞胎,無論如何真是太辛苦了!﹞

雖然在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醫師前的過程十分辛苦,但柯林斯終究明白昔日的魔鬼訓練都化成了甜美的果實。他不再是菜鳥住院醫師了,一般的骨科、外科處理也能夠駕輕就熟,而最愛的縫合傷口只要靠低階的腦部反應即可,當上總醫師之後,他終於有能力指揮底下的住院醫師、護士等等,做出正確的抉擇。

但一如柯林斯在書的最前頭寫到的一樣,一路上充滿了帶克服的障礙和要忍受的嚴酷考驗,但他卻忽視了這段旅程。當旅程真正結束時,卻發現自己所在的地位其實沒那麼重要,反倒是回顧過往時,獨鍾這一路帶他到此的旅程:

四年來成天抱怨自己像骨科狗一樣,薪水低,爛差事多又沒尊嚴,如今在一切走向終點時竟無法接受。

柯林斯醫師用他幽默無比的筆調,生動刻劃出自己四年忙亂且混亂的生活:無止盡的超時工作、微薄的薪水、唸不完的書、努力兼差、一年生一個孩子......。五年的住院醫師生涯,隨著一天天過去,他了解到每個苦難與折磨都是試煉,全新的他由此誕生......。

和其他書籍一樣,「住院醫師未眠」有著許多精采的故事躍然紙上,但我想柯林斯醫師給讀者的不只如此,更多了一位醫師從青澀到成熟的心路歷程,和對過程裡試煉的無怨無悔。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法蘭克‧佛杜錫克﹝Frank Vertosick, J.,M .D.﹞
譯者:廖月娟
出版社:天下遠見

上高中之後,讀最多課外書的時候應該是在高二吧!那時候很閒,就算中午午休時間以及放學時間都跑去學校的圖書館看書都沒問題,但是因為覺得兩個禮拜的借閱期限太短,所以從學校借來書很少。住進高三逸仙樓老人院後,教室離圖書館很遠,就更懶得去,直到最近才發覺我實在太少去那裡走動,決定犧牲午休去......看雜誌和報紙,至於那些擺在書架上很吸引人的書,我實在不太敢借,因為「借書」意味著沒有時間唸該唸的、準備要考試的,不可不慎啊!

幾天前看到法蘭克‧佛杜錫克﹝Frank Vertosick, J.,M .D.﹞所寫的「精神外科的黑色喜劇」、「聽疼痛說話:精神外科的13個故事」,雖知要期中考了我一定沒時間看,仍把這兩本書借回去,免得下次忘記借或者被別人借走。「精神外科的黑色喜劇」是之前就被列入必看書單裡,只是一直找不到,竟拖到此時才借來讀。

目前這兩本書我只讀了一些,「聽疼痛說話:精神外科的13個故事」裡作者邊說故事一邊用專業的角度讓讀者了解一些較常見的疼痛,例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產痛、心絞痛,也解釋「疼痛」在演化及生理上的意義。因為內容有些深度,我僅有的高二程度的生物知識似乎不太夠用,看到一堆的專有名詞不禁頭昏腦脹,閱讀這本書時忌諱跳著讀﹝也是我很常做的事﹞,否則會看不懂。

「偏頭痛」是煩惱著許多人的問題,雖然它是到底「如何」發生的已逐漸明朗,但它「為何」發生還是不明究裡,佛杜錫克醫師提出幾種可能的解答,從古時候的傳說到現今醫療的推測都在書中寫到,讀他的書不僅學的許多醫學知識也上了一堂內容豐富的歷史課,或以生物演化的角度解釋,讓我對「疼痛」有更廣、更多元的認識。裡面較特別的是介紹不存在的「幻痛」,它正式的醫學名稱是「去傳入神經痛」或「去神經性疼痛」,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已切除的手腳傳來陣陣疼痛?佛杜錫克醫師用一種巧妙的比喻來解釋這種現象,令人印象深刻。

「女人的戰爭」此章中,作者對於太太生產時無麻醉自然產的要求感到困惑:現今的已經科技已經可以使產婦做無痛分娩,為什麼許多女人們寧可痛得半死也一定要以完全自然的方式產下嬰兒?無痛分娩的出現甚至受到宗教等多方人士的撻伐?在護理課看完血淋淋的生產影片、聽到她們的哀號之後,我和作者也有一樣的想法:「生小孩好可怕!」但是在仔細思量「產痛」對於孕婦、嬰兒、至於整個族群的意義後,作者解釋也許「產痛」並非狄瑞德、拉梅茲﹝註﹞所認為的那樣邪惡,也非不應該存在的東西。藏在「產痛」背後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跟我一樣會在看生產片時哀哀叫的同學,應該也來讀讀這章。﹝笑﹞

跟外科手術麻醉有關的一章是「睡眠與死亡間的朦朧」,這標題下得真是好極了!裡面介紹麻醉的歷史、麻醉出現對醫療史的重大改變。作者如此形容麻醉的重要:

攤開外科手術的歷史,最大的功臣將是麻醉科醫師,而不是外科醫師。不管是肝臟移植、動脈繞道的開心手術或腦瘤切除,不管外科醫師有怎樣的妙手,沒有麻醉,只能放棄。「麻醉」還沒被發明以前,什麼技術啦,教育啦,都是多餘的,外科醫師需要的只是力大如牛、膽子很大的助手,以便把死命掙扎的病人緊緊抓住,同時不會看到血就嘔吐。外科醫師能做的也不出幾樣可以快刀斬亂麻的,像是截肢、縫合撕裂傷或拔牙。

這真是說得對極了,不過我想如果情境換成「兩位神秘醫師」劇情,病患是奇利柯,如果需要取出體內的子彈,那麼執刀者黑傑克並不需要力大如牛助手,也不必麻醉就能取出他體內的子彈,嗯,奇利柯真是個好病人!﹝笑﹞

這本書雖然還沒讀完,但是我早已被它深深吸引了,所以推薦給有興趣的人,不過在那之前,先增加一下自己對人體構造的知識會讓你讀起來更容易!不然要像我邊頭昏腦脹邊努力讀下去也可以!XD

--
註:狄瑞德和其他倡導自然生產的專家如巴黎產科醫師拉梅茲等人不認為疼痛是一種必要的力量。狄瑞德在1994年出版的《沒有恐懼的生產》﹝Childbirth without Fear﹞一書中寫到:「生產的痛楚,和這種痛楚的起因──恐懼,已深入我們的社會,並產生不良的影響。......其實,生產不過是種簡單的生理行為,自然生產,就可以享有快樂和富足這樣的回報。」狄瑞德的用意不在產痛的處置和控制,而是去除產痛。在狄瑞德的觀念中,根本就不該有產痛。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書名:一公升の眼淚:與頑症對抗的少女亞也的日記
作者:木藤亞也
編/譯者:明珠
出版社:高寶



書名:生命の障礙 :《一公升の眼淚》母親潮香的手記
作者:木藤潮香
編/譯者:明珠
出版社:高寶


很久以前,我在誠品書局看到上面這兩本書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也不認為亞也的故事會有多大的影響力,然而,事實證明我錯了,幾個月後﹝或者更早之前﹞,不論是日劇或者電影皆造成很大的迴響,這才讓我意識到應該看看這兩本書的內容。

社區的圖書館有亞也母親後來出版的《生命の障礙》,因為借閱踴躍還得先預約才能借到,幾天前我喜孜孜地將這本書連同另外兩本書借回家,卻讓媽媽緊張不已,她說:「妳未免也借太多書了吧?課內的都沒在看!學測只剩兩個多月了。」我立即反駁:「哪有,才借幾本書而已,又沒關係!」即使反駁地有點心虛,因為事實上我書架上已有四本待看的書,但為了不使自己壓力太大,看課外書是必要的手段。

不出所料,這本書有著百分之百催淚的功力,我才看幾頁就哭得淚眼汪汪。身為母親,潮香女士表現出不凡的堅強,其實患病的亞也只是個孩子,對於極為罕見的「小腦脊髓萎縮症」難免會對母親有所怨言:「為什麼是我得到這種病?如果注定要漸漸失去活動的能力,當初不要把我生下來就好了,不是嗎?」而亞也得到的總是來自母親不斷的督促與鼓勵。我想,如果沒有潮香女士,也不會有亞也流傳至今的感人故事。

全書貫穿亞也對於生命的渴望以及感恩:


「媽媽,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在了,妳也不要為此傷心難過喔。我的人生雖然短暫,卻充滿了母愛和親情,我真的感覺很幸運......」

「雖然我的人生因為患病而變得狹窄,但這既然是上天賦予我的道路,我就要股起勇氣活下去,跨越煩惱、憂傷、不甘的情緒,繼續向前邁進。」


看到這我的心一震,亞也15歲時正展開人生中最燦爛的高中生涯,但嘲諷的是一個罕見的絕症「脊髓小腦萎縮症」改變了她的一生,使他的生命在短短十年之內加速凋零,亞也仍保持著積極的態度,用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力氣做平常人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撥打電話時因為手部肌肉漸漸失去功能,只能緊緊抓住原子筆轉動號碼盤,隨著病情逐漸惡化,喝湯從原本使用吸管,轉變為吞嚥肌肉喪失功能只好小心翼翼避免噎到,到後來癱瘓在床時只能以胃管進食,亞也生命障礙的高度越來越難以跨越,單純的信念卻始終如一:我想活下去──生在這世界的感覺真好,活著的感覺真好,哪怕只有一次,我希望再次全部體會生命的美好。

比《生命の障礙》還要早出版的《一公升の眼淚》是亞也從發病之後不斷寫的日記集結,隨著病情加劇,日記本上的字跡越來越潦草甚至無法辨識,癱瘓在床時她仍不斷地使用文字盤一個字一個字留下紀錄,但到了二十歲,亞也終究抵抗不了病魔的威力,終於連提起手的能力也喪失了。亞也的文字裡沒有華麗的字句,卻能讓人強烈的感受到她發自內心的渴望──「我想活下去」。原來活著,就是件最快樂的事。

也許是因為我先看了《生命の障礙》哭過了一次,後來才在金石堂網路書店買了《一公升の眼淚》,再讀此書時感動依舊,眼淚卻再也掉不出來,套一句亞也在書中曾說過的話:「我的淚腺大概是壞了吧!」書中記載的是完整的日記蒐集,並未刪改任何字句,所以和《生命の障礙》比起來明顯地少了些什麼東西,也比較無法全觀亞也的一生,但從這本書中卻可以以亞也自己的角度看待生命。

亞也的生命不過短短25年,卻散發出燦爛了光采。在生命的終了,潮香女士安慰自己亞也只是因為有了喜歡的人,所以遠嫁他鄉,到了一個無法用書信和電話跟家人電話的國度,她的死只是開始並非結束,雖然也也母親如此形容著,卻讓人感到鼻酸。

讀畢兩本書讓我勾起以前的一些回憶,也自我反省自己的生命觀,我想,這兩本書帶給我不小的影響。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爺爺就過世了,因為年紀太小,我甚至對爺爺的印象一點也沒有,只能現在對著掛在客廳牆上爺爺的遺像憑弔他的身影,不過我總是想不起來與爺爺的回憶,所以沒有悲傷過,也不懂得悲傷。到了我讀國小低年級時,外公過世,我和媽媽、妹妹趕到宜蘭奔喪,那時候年紀稍長,雖然不會傻傻地向媽媽問東問西,但實際上「死亡」對我來說還是很遙遠的概念。

到了我讀國三時,從小與我很親近的奶奶因肺癌去世,第一次強烈感受對於失去親人的哀痛,還記得奶奶病重時昏迷住進安寧病房,爸媽也許覺得我還是孩子不必管太多,所以我和妹妹只有進過醫院探視奶奶幾次,回憶起來還真是不孝。

我最後一次進安寧病房探望她時,奶奶已經昏迷不醒,臉上戴著氧氣罩,張著口呼出的水氣模糊了氧氣罩,身上插著許多管子,我看了十分不忍卻無能為力。我溫熱的雙手握起奶奶浮腫異常而冰冷的右手,輕輕呼喚奶奶,納悶著她是否聽見我的聲音,恐懼著我在下一刻就會失去她,我呆若木雞地站在安靜的病房中一會兒,了解到也許至親的家人過不久將撒手人寰,內心的難過無法言喻。過了幾天,奶奶在凌晨半夜,家人的守護下,發出一聲微弱的哀鳴,接著靜靜地永遠離開了我們......

人生很無常,也無法預料一生之中有什麼挑戰等著我們,我多希望我能像亞也的母親一樣能夠積極面對困難,還有豁達的生死觀,那麼,也許我就不會在奶奶去世之後如此陷在悲傷之中許久。

在《生命の障礙》書中,我腦海裡一直迴盪不去的是一首在亞也癱瘓在床時,笠木先生為亞也寫的一首歌:

我究竟   為何而生存
我究竟   為何而生存

人生下來,八個月會坐
一年後就會走路

然而,曾經會走路的我
卻連站立也無法做到

我究竟   為何而生存
我究竟   為何而生存

手握原子筆,寫作日記
寫作對我而言,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現在,無論是站立還是寫作
甚至就連哭泣,我都無法做到

我究竟    為何而生存
我究竟    為何而生存

雖然我已經   變成現在這樣子
但內心依然   堅持寫作日記

在有生之年
我要想盡辦法好好活下去

我究竟    為何而生存
我究竟    為何而生存


 

文章標籤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要叫我醫生:一個實習醫生的真情告白﹝研修純情物語﹞ 

作者:川圭一/著 譯者:許素霞 出版社:商周出版


醫療最重要的出發點在哪裡,醫療究竟是為了誰?還有,醫療的主體又是誰?

三十歲立志從醫,三十七歲才從醫學院畢業,進入大學附設醫院實習的作者,在實習的第一年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醫療制度是如此的不合理、醫生對待患者竟然如此冷酷而缺乏同理心、醫術還不太高明的實習醫師竟然可以兼差、醫生們花在病患身上的時間可能比開會的時間要少……林林總總,千奇百怪的現象,引發作者對醫療體制、醫師該扮演的角色,及患者應有的權利及自主權產生深刻的體認及反省。

之前因為要寫小說而想要了解日本醫療體制,我很幸運地在圖書館借到這本書,花了一點時間把書看完,覺得受益匪淺。只可惜書中只記載了作者當實習醫生第一年所見到的醫院亂象和不滿的牢騷。經過lnc加以解釋總算使我對日本的體制有初步的了解,但只能算是皮毛罷了,以下節錄、整理書中內容和lnc的說法以供將來相互參照。

 

*為了讀醫學系從新當一次大學新鮮人,才發覺一切不容易...

立志向學努力的結果,我考上京都大學醫學系,再次成為大學新鮮人。當時幾乎沒有醫學系承認我先前的學位,所以我只好從大一再重新唸起,和應屆考取的同學比起來,我長了十三歲。醫學系前兩年沒有專業課程全是所謂的共同科目,因為我曾一度大學畢業,所以想當然耳地認為以前修過的學分﹝即使不是全部﹞可以不必再重修。

「請『從頭』修起。」承辦人員委婉地回答,但那卻是在殘酷不過的答案了。

結果我在這兩所大學總共修了兩百個共同的學分,如果妳以為這麼一來,我救回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那你就大錯特錯。共同科目的確是大學基礎教養過程,但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公同科目的學分只是開夜車、死背考古題或是作弊的結果。

大學制度這種重視考取,而不重視畢業時的程度的現象,看來短時間內不會那麼容易就改變。


比較:日本醫學系前兩年和其他科系一樣是讀所謂的「共同科目」,這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

*實習醫生薪水低的嚇人 ......

我曾因為之前服務的醫院薪水過低而核算過,將薪水除以實際的工作時數,時薪是伍百三十三日圓。印象中我十五年前在麥當勞打工時也是這個價碼;不過比較起來,自己服務的這所醫院還算好,有的大學附設醫院月薪才只有幾萬日圓。


據書中內容提到:大學附設醫院薪水低不只限於實習醫生。光靠本行的薪水無法維持生活,理所當然地,幾乎所有的醫生都在兼差賺外快,實習所待的醫院和外頭兼差薪資差別多達兩位數之多,外面醫院會付給才實習醫生第一年的醫生一萬日圓以上的薪資!

lnc0903:日本的實習醫師薪水微薄的原因,應該是因為'不怕你不來吧',從醫界風雲中可以看出,在大學醫院實習,是為了爭取未來進入心儀的大學醫局而鋪路。想更上一層樓,就得要賣命工作,好好表現。所以雖然是領有執照的合格醫師了,但還是不值錢....

*連續工作三十個小時以上的值班制度......

現在我就如此疲憊不堪,明年度開始值班的話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所服務的這家醫院,實習第一年醫生不需值班,但已有些實習醫生難能可貴地開始當班了。

醫界所說的值班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值班室只辛苦工作一天,已經精疲力盡還得繼續當班。要是運氣不好,碰上整個晚上救護車不斷送來病患,那根本無法休息片刻。然後,隔天又要和平時一樣工作一整天──也就是整整三十六個小時不間斷地工作。這對醫師來說是常態,大學附設醫院及綜合醫院幾乎無一個例外地採取這樣的值班制度。


 

難怪有人要說醫生是高級藍領階級,辛苦工作卻只能得到不等價的薪水。不知道親愛的lnc醫生是不是有相同的想法?  ^ - ^

 

*從「習習生」到「實習醫生」,實習制度的廢除......

以前在日本,醫學系的畢業生為了取得國家考試資格,必須在醫院義務工作一年,大家稱這些見習的醫師為「實習生」,但實習制度再一九六八年,亦即早在三時多年年就廢除了。目前,醫學系的學生大致會在畢業的同時參加國家考試,合格者便能以實習醫生的身分工作﹝薪水雖微薄,但還是有錢可以領的﹞。

三十年前以廢止的制度,到現在還有患者分不清楚實習生和實習醫生。或者,患者一住進醫院十光便自動倒回三十多年前了?

沒錯,在日本,醫院這個地方,除了醫療技術進步以及現代化設備以外,一切都是昔日風貌,宛如是時間竟指的奇妙世界。

完全忽視勞基法的供作體制、至今還大量使用德文、以「醫生」互稱對方等等奇怪的慣例,以及始終未確立以醫師為主的專業分工醫療制度、還有潛意識裡對病患抱持優越姿態的醫師......。


比較:日本廢除「實習生」制度後和現今台灣的醫療制度相去甚遠。在台灣,實習醫師還沒有通過國家考試卻能在醫院執行醫療業務。

 

lnc0903:說實在的,台灣的實習醫師制度其實是現實的產物,其正當性是有爭議的。應該是延續"獨愛B‧J"所提到日本過去的實習生制度而來的產物。

為什麼說正當性是有爭議的呢?因為台灣的實習醫師尚未通過國家考試,沒有醫師資格,理論上不能執行醫療業務。但是為了解套,法條上又加上了「可以在指導醫師監督之下執行」的但書。但是監督的意義很廣,也很模糊,所以實習醫師的定位也還是曖昧不明的。

為什麼要維持這個模糊的制度呢?因為實習醫師是比較便宜又還算好用的人力,可以補足醫院的需求。像我們學校為了保障附設醫院有足夠人力,雖然我們可選擇有建教合作的其他醫院實習,但校方仍然規定至少要有一定人數留在本校醫院實習,成績好又願意留校的另有獎金。

SARS過後,台灣醫界便開始推動PGY制度(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目標是要讓住院醫師在接受專科訓練之前,先再內外婦兒四大科接受過基本訓練。但這樣不就感覺像是又多實習幾年嗎?所以未來的制度計劃要像''獨愛B‧J"所提到的日本制度改革一樣,改成醫學系六年就畢業、考執照,再到醫院接受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兩年左右,才進入專科醫師訓練。

作者寫書的時間大約在一九九八年左右,十分貼近現在,雖然不知道日本在幾年之後是否有所改變,但仍值得一讀。書中多是對醫療體制的不滿,因而作者不願他人稱他「醫生」。在一窺日本醫療制度的同時,也有著許多溫馨感人的故事,好書在此推薦給你!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網路,我不必像之前辛苦的把想節錄的字一個個敲進電腦,之前找到一個網站放了好幾本歐陽林的書,雖然高興,不過盯著螢幕還是比較累人,所以我還是把書借來看了。歐陽林幽默依舊,也許不像小志志Pitt等人那麼有深沉的感觸,但他的文筆生動有趣讓人愛不釋手,挑了三篇比較有趣的出來。

以下文章轉載自熾天使書城

http://www.angelibrary.com/essay/ou_yang_lin.html



解剖大揭秘

  解剖屍體是我當學生時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事情。

        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則故事:一個用功的學長,深夜裡回到解剖室研究屍體。那裡的屍體總共有兩具,他背對著一具,解剖著他所熟悉的另一具。時間過了好久,就在他解剖完畢收拾東西準備回宿舍時,一轉身,赫然發現背後那具屍體,竟在自己不知不覺中,已從一張床移到另一張床上去,全無聲息的躺在那裡,還換了姿勢,驚駭失語﹗

        究竟是什麼力量造成這樣的事情?是那屍體自己會動,還是有人進來故意將它移過去?耐人尋味,一直是個謎。

        我第一天來到解剖室,見到一具具泡過福馬林而顯得僵硬的屍體,面無表情,我站在解剖台邊,想到一直以來流傳著的學長的那一段遭遇,不禁背脊發涼。

        教授們要我們面對著屍體,默哀三分鐘致意。他說那些死人是很偉大的,他們奉獻出自己的身體,供我們學習。我在心裡暗暗祈禱著:「我即將解剖你,雖然我是被逼的,但我還是要謝謝你。」氣氛比想像中神祕,我全身都起雞皮疙瘩。

        我們六個人一組,大家站在屍體前,你看我我看你,這紀念性的第一刀,誰都沒有勇氣劃下去。

  心神不寧,故事於是又傳來傳去……

        那是在一個不知名的年代裡,又一個學長,解剖著一具年輕的屍體。在解剖期間,忽然一個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到那具年輕屍體的靈魂來和他說話,告訴他說他是怎麼怎麼死的﹐家人都不知道,請求他幫忙告訴他們他的死訊﹐而他家人就住在哪裡哪裡,無論如何,一定要去報一報訊……

        學長醒了之後,往那夢中所說的地方去,沒有找到屍體的家人,問不出一個端倪,心裡很過意不去,為求心安,自此去上解剖課,都會帶一朵鮮花去,放在屍體的旁邊,默默執意。

        我聽了這樣的傳說﹐就不太想去看屍體的眼睛,怕看太多被他盯上,到我夢裡來說
話,我心臟很弱,承受不起這樣的刺激。

        解剖一具屍體需要三個月,為了怕屍體腐化,我們每天一解剖完,都要蓋上浸過防腐劑的白布,讓屍體得以繼續保存不腐。但炎熱的天氣讓這防腐劑難以發揮作用,每天只要我們一進到解剖室裡來,一將這些白布掀開,那一股難聞的氣味就會湧上來,逼得你想要立即衝出去。

        負責教授的老師不許我們數口罩,她說這些死者已經將自己奉獻出來讓我們學習,我們沒有權利嫌他臭。為了適應環境,我們只得勇敢的深吸幾口氣,讓自己的鼻子麻痺之後,習慣了這樣的氣味,才能專心來學習。

        那一股氣味會繼續殘留在我們身上,只要一回到宿舍裡,當周圍的人身上都很乾淨時,我們身上這屍體的氣味就會混雜著沾在書本上的福馬林,陸陸續續的散發出來,洗了很多次澡仍揮之不去。

         我很擔心那些人的靈魂會不會隨著他的氣味和我一起回來,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沒有看到他的影子,這才安心。

        就這樣,我在那無法逃避的氣味中,天天到解剖室去,用刀割著一個人的身體,心存感激,但也擔心自己劃深了,那人會忽然大叫一聲:「好痛呀﹗」迅速把手縮回去。

        如果他真的會把手縮回去,那麼那一個屍體自己起身走路換床位的故事,也就顯得不稀奇!                             

        但我們終究沒有這麼駭人的遭遇。

        隨著功課壓力的不斷增加,解剖完一具屍體的期限越來越近,大家慢慢的就不再去居中這些問題,一心想要做的就是如何把這些神經和肌肉的位置弄清楚,考試時要很快的叫出它的名稱,同時要在一團模糊的血肉中,用一秒鐘的時間分辨出左右兩隻眼睛,如此而已。

         於是開始有人千方百計弄來一個真的頭顱骨,抱著它,摸著上面的每一個洞,邊背邊睡。睡覺時,從來沒有想過它會在夢裡出現的問題。同時也有人在夜裡回到解剖室去複習,背對著屍體,解剖另一具,沒有一隻冰冷的手來搭他的背,躺得好好的屍體也沒有移來移去。流傳著的那些故事,更顯得雲淡風輕。

         原來,很多事情只是在你想的時候才會有,不想的時候它就消失。

         這一群不再受鬼驚嚇的學生,到這時候生活仍是神經兮兮。為了考試,時時刻刻都必須把肌肉神經的名稱記在心裡﹔和女朋友吃飯時,會忽然從湯中挑出一塊肉來告訴你它的名稱,還可以說出支配它的神經,讓人噁心。

        其實真的很平靜,在那一段每個人的精神都極度緊張的日子裡,除了聽說某某人和某某人因為吃飯又被女朋友拋棄以外,沒再聽到什麼奇特的傳言。解剖屍體對於一個醫學院學生來說其實很平常,我們都沒有什麼待別的遭遇。

        但每當有人問起,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我總會加油添醬的再告訴他那些流傳多年的傳奇故事,那一個夢到屍體靈魂的學長,那一具自己走路的屍體……

         時隔至今,當我天天接觸生死,天天看著一個活生生的人在轉瞬間失去生命,面對屍體時,早已不復當年的震撼和心驚。回想過去,恍如隔世,時間一下又過了許多年,在這努力的要看透生死的當口,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心情總是非常平靜。

         人的身體,終究只是個皮囊。

         而那一則則的故事,仍是傳奇……

 


隨便的男人最美麗

          有人說沒有知識也要懂得掩飾。

        剛當醫生時,一直以為醫生這行業很高級,上班時雖然不需要穿金戴銀,但至少也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在這醫術不是很高明的初學時期,穿得好一點會增強病人對你的信心。

         所以,那一陣子我很注重自己的穿著,每天早上起來,總要在衣櫃裡精挑細選,仔細的思考著衣服顏色和樣式的搭配,才敢穿著上班去。上班時不小心讓新衣服沾到血,也會毫不考慮的把它丟棄,損失不輕。

         工作久了之後,發現醫生其實是高級藍領,在醫院工作就是要流汗付出勞力,上班時衣服會沾到很多藥水和多種體液,穿新衣服到醫院來,其實不是明智之舉。於是,我慢慢的領悟到,其實穿舊衣服上班就可以,因為病人只在乎自己的元氣有沒有恢復,只要有點滴,他對我就天天有信心,從來不過問我這一天穿什麼牌子的衣服,質料和台灣製的有沒有差別。

        所以,每天早上,當我賴床了十五分鐘起來,在人還不十分清醒的狀態下,便半閉著眼睛,隨便套了件衣服,只要能遮住身體,出門時不要嚇到路人就可以,再也不去講究自己的穿著打扮。

        沒有人追究我為什麼穿舊衣服來上班,我於是失去了警覺心。工作越來越辛苦,病人對我越來越崇拜,我對穿著也就越來越不在意。

        忽然有一天,醫院裡來了一位年輕的護士小妹妹,她看到我,登時慘叫了一聲,我問她發生了什麼事情,她紅著臉,驚魂未定﹗

        結果是歐巴桑級的老護士見到這情景,把我拉到一旁說:「歐陽林,我告訴你,你的拉鍊沒有拉好,請你把它拉上,這些護士還未成年,兒童不宜。」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我不過是小露了一點點,何必如此震驚?我於是告訴她說這是現在的流行,多少要露一點,她不肯相信。

        我沒把它當一回事,繼續努力的工作。為了避免一再的讓新衣服沾到血,醫院卻不賠償,我繼續以「隨便穿」抗議。隨便到最高點時,衣服的各個接口處會脫線,露出破洞,當自己有意無意擺出某一個姿勢時,就會讓衣服裡雪白的肌膚裸露見光。

        已經習慣的護士們這時總是處變不驚,她們會嘆一聲:「好白﹗」剛開始時我不明白,問她們到底看到了什麼東西,她們總是笑嘻嘻的,臉上帶著驚豔的表情,不願多作說明。被我問急了,她們會說:「沒關係,反正你晶瑩剔透,有機會我們想再靠近一點﹗」

        習慣隨便穿之後,我嘗到了放縱的樂趣,於是變本加厲,出門在外也都以隨便代替。天氣熱時,我喜歡穿著球鞋短褲四處跑。日子久了,出現在各種場合的次數多了,偶爾別人記不起,會問:「你是不是上次來穿短褲的那一個?」有時和別人約好要去辦一件重要的事情時,對方也會著急的特別提醒:「你到時能不能不要穿短褲來?我很擔心。」

         我這才發現,自己的隨便已經帶給別人這麼大的焦慮,心裡非常過意不去。

        但其實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因為無論再怎麼隨便的人,畢竟還是會顧及到一定程度的禮儀。適度的隨便,其實只是要讓生活更輕鬆,隨時都充滿樂趣。

        所以,我還是沒有改變我自己,繼續用輕鬆隨意的方式來打扮自己,同時一有機會就對露肩的女人說:「你不是隨便的女人,但我是隨便的男人!」

        聽的人往往驚慌的往後退,雙手交叉遮住胸口,不敢置信!

 

「氣質」好東西

        我的閱讀習慣從小就開始,那時候,我很愛哭,沒人肯陪我玩,我一個閒著沒事文藝病,講話文謅謅的,喜歡談詩和製造意境,同時嚮往「氣質」這種不切實際的東西。每天苦心積慮﹐思考著要如何表現出自己的溫文爾雅﹐讓自己鶴立雞群。在一次演講中,我聽說藏書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氣質,於是就開始買書,每到書店去就買一本書回來,讀完後就覺得自己的氣質增加一分,樂此不疲。

         到了大學時代,對於氣質這種東西的要求變本加厲。當時剛從考試的壓力中解脫,時間一下變得寬鬆,為了讓自己的氣質早日修練到爐火純青,和人對答時可以達到「三句一成語、五句一唐詩、七句一名言」的境界,我立志要讓更多的書,要在短時間內變得很有學問。

         剛好就讀的學校是當地的文化重地,校門口開了一整排的書店。我每個星期去買個一本,讀完後將它擺在書桌上,沒多久就堆滿一個書架。每個人一進我房裡,都會問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強大的閱讀能力,我假裝謙虛地說沒什麼,只是喜歡讀書而已﹐心裡其實暗暗高興。

        我總算達到我的目的﹐我就是要然你們知道。我和你們不同,我鶴立雞群,我的文學修養全班第一,我的言行舉止沒人可以比。

        那時後,宿舍的交誼廳每個月都有訂雜誌,每個新學年開始時,負責人會先發問卷,請大家票選最喜歡看的十大書刊。看雜誌是學生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沒有幾個人有興趣,我於是到各國房間去收集別人不要的問卷,一律幫他們填上「聯合文學」交上去。《聯合文學》於是每年都以最高票當選最受歡迎書刊,每個月都被買來放到雜誌架上,只有我一個人看﹐看時不會有一堆沒水準的人站在旁邊等﹐我非常得意。

        每到年底,當雜誌要被拍賣時,我還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再把這些雜誌買回來,擺到我的書架上。我的氣質持續的在增加。

        但我仍不滿意,一直覺得我的修養不夠湛深,隨時會被人比下去。為了讓「五句一唐詩」的這個偉大夢想早日實現,我決定放棄醫學院的一些課,到文學院去修詩經。

        授課的是一位老教授,她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詩詞。每個星期六下午,正當校園又恢復了它該有的寧靜時,我總會放棄難得的午餐,踩著破舊的腳踏車,準時來到那一棟古意盎然的建築,走進一間有點髒又有點亂的教室裡,等著和她一起漫遊在詩的美妙意
境中。

        那時候,我注意到一個長髮女孩,相貌平平,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她每次進來時,手上總是抱著一本不是課本的書。這書天天都不同,書名相當有水準,一下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經》,一下又是《紅樓夢的思想與隱喻》,都是一些讀了十篇仍不知所云的名著。在這年頭,越不知所云的東西就越有學問,我雖然沒能在她的臉上找到書的影響力,但覺得貧者因書而富,她的氣質可能藏在她的內心深處,需要我慢慢去發掘。

         我於是主動和她聊天,我問她對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經》的看法如何,她一臉茫然,渾然不知怎麼回事,我問道:「我不是好幾次看到妳抱著那本書的嗎?」她想想猛地醒悟,回答說:「我的書是拿來配衣服的,我不是每一本都看。」

        原來如此!我從此物色對象時都十分小心。

        因愛書成狂,在大學的時候,每每和女生約會,在各吃完一碗紅豆冰後,我總會不由自主的把她帶到書店,在那裡耗上一個下午。如果她也喜歡書,我們一進到書店之後,彼此不見人影,各自找喜歡的角落,翻著自己喜歡的書籍,直到天色晚了,腳痠了,再一起回去。

        我覺得這樣的約會方式,實在而富有意義。直到有一天,當我聽到一個女生氣呼呼的對她朋友叫說那個男生最無聊了,一見面就把她帶到書店去,我這時才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原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書。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的藏書已經達到了相當龐大的數目。我的書櫃買了一個又一個,舊書捨不得丟,新書又不斷的進來,累積起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對於書的信仰,到這時候已經如癡如狂,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或跟會,或理財,或交女朋友,或出國旅行,都會找本書來幫忙達到目的。我發現書幾乎是無所不能,我常感嘆自己的無知和它的神奇。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雖然我至今仍無法達到「三句一成語、五句一唐詩」的地步,我的氣質在努力了這麼多年也實在沒有增加幾分,但愛書、讀書畢竟是好事,終究還是令人受惠無窮,於是決定執著不悔。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可能不會知道醫生忙起來是什麼程度,就連只是診所醫師的歐陽林也經常把早餐當中餐,晚餐當宵夜讓他不禁哀求:大人,賞個飯吃吧!


我的門診是在早上八點半開始,我一般都在八點十分來診所,來到時,我先不進門,轉身到對面早餐店買蘿蔔糕當早餐,羅蔔糕是我夢寐以求的食物,我每晚睡覺前都會想著它,作夢也會夢見它。我將蘿蔔糕打包好,帶回診所,時間為八點二十分,診所裡已經有兩個病人在掛號。我很怕病人等,所以,見到有病人來,我都會放下早餐,先看病。

這樣做的結果是──早餐一定會變成午餐,因為,只要我一坐下來,病人就會一個接著一個不停的來,我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不吃早餐的結果,血糖很快降低,我的手會開始發抖,人開始躁動,工作品質開始變差,嚴重時還會冒汗,心跳加速。

如果改變策略,請病人多等一會,說:「你先坐一下吧!我吃個早餐,我們八點半準時開始看病。」

而病人...總是會大吃一驚,怎麼會有醫生為了吃早餐而不幫病人看病呢?立即跟我說:「我趕時間,要去市場買菜,還要趕回家煮飯,你能不能幫我看了再吃?」我的心很軟,「好,好,好!我立即幫你看!」我將早餐放下,心想把這個病人看完吧!期待看完後立即有空檔,我就可以停下來吃一吃我心愛的蘿蔔糕。

可是,正如所預期的,只要門診的燈號開始亮起,病人就會一個接著一個來到,我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機會啊!

我吃一份早餐,其實只要三分鐘的時間,我想要再看完眼前著一個病人時,強行停下來用三大步跨到超音波室,躲在裡面將蘿蔔糕併成三口吞下去,但是,我的診所裡的每一個病人都心急如焚,只要一個病人一離開,我都還沒按下燈號,下一個病人就會自動來到我的面前,見我拿著早餐袋起身要離座,便會睜大眼睛,驚慌的看著我,意思是:「不要!求求你!不要!」

我只好放下早餐,笑著對他們說:「請坐吧!告訴我,你哪裡不舒服!」

每個病人都期待,我不要在輪到他們的時候停下來,所以,我的早餐始終無法擺脫它的厄運,便成午餐!

我們下午和晚上的門診,中間隔半小時,用來吃飯。這半小時內,我們的「店」仍開著,護士「顧店」,讓病人掛號,掛號台上會掛一個「06:30pm開始看病」的牌子,告訴病人──看病要等一下喔!

而當我打開飯盒,開始聞香時,正在掛號的病人轉頭看到我,笑著問我說:「醫生,你吃飯喔?」我回答說:「沒錯,沒錯,我正要吃飯!」我已經知道她下一句要說什麼了,不敢再看她,趕快拆開筷子,想要大咬一口,先下手為強,病人總是在我咬下去前對我喊說:「吃飯皇帝大,醫生辛苦,要趕快吃個飯,不然,就沒力氣看病了!只是,我這個時候趕時間,你能不能幫我看一下再吃,我拿個藥就走!」

答案當然是:「好,好,好!我立即幫妳看!」而對她和同時來的兩個病人,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是,病人就一個一個接到來,我怎麼都停不下來!

護士小姐過了八點,見我行為如此不安,就對前來掛號的病人說:「我們醫生還沒吃飯,你等個十分鐘,讓他先吃一下飯可以嗎?」那個病人一臉驚訝,先不掛號了,走到我的診間,問我說:「你真的要先吃飯嗎?」我立即會意,回答說:「不,不,不,我先幫你看好了,你敢快進來吧!」即使到了九點,仍還是會有病人對護士說:「能不能請你們醫生先幫我們看完後再回去吃飯,我們趕時間,很急!」

我的病人都很忙,大家趕時間的原因很多,諸如家裡有一鍋湯在滾,有一個小孩在睡覺,有一個年邁婆婆沒人照顧,連戲劇快撥了要趕回家去看......大家不希望我在輪到他們這一課停下來,所以,我的晚餐,無可抵擋又變成了宵夜!

以上修改節錄自:叫我醫生哥哥﹝歐陽林著,麥田出版 2003﹞


 

我已經很久沒有去診所看病了,記憶裡依稀記得如果我很早到診所門前報到,診所裡總是有護士醫生等待,卻不會開門,或者等到快到門診時間時,才見護士騎機車來開鐵皮門。也許歐陽林醫師可以考慮吃完早餐後再出門,不到時間不接受掛號。至於晚餐那種情形,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才好。XD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