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醫生:一個實習醫生的真情告白﹝研修医純情物語﹞
作者:川浏圭一/著 譯者:許素霞 出版社:商周出版
醫療最重要的出發點在哪裡,醫療究竟是為了誰?還有,醫療的主體又是誰?
三十歲立志從醫,三十七歲才從醫學院畢業,進入大學附設醫院實習的作者,在實習的第一年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醫療制度是如此的不合理、醫生對待患者竟然如此冷酷而缺乏同理心、醫術還不太高明的實習醫師竟然可以兼差、醫生們花在病患身上的時間可能比開會的時間要少……林林總總,千奇百怪的現象,引發作者對醫療體制、醫師該扮演的角色,及患者應有的權利及自主權產生深刻的體認及反省。
之前因為要寫小說而想要了解日本醫療體制,我很幸運地在圖書館借到這本書,花了一點時間把書看完,覺得受益匪淺。只可惜書中只記載了作者當實習醫生第一年所見到的醫院亂象和不滿的牢騷。經過lnc加以解釋總算使我對日本的體制有初步的了解,但只能算是皮毛罷了,以下節錄、整理書中內容和lnc的說法以供將來相互參照。
*為了讀醫學系從新當一次大學新鮮人,才發覺一切不容易...
立志向學努力的結果,我考上京都大學醫學系,再次成為大學新鮮人。當時幾乎沒有醫學系承認我先前的學位,所以我只好從大一再重新唸起,和應屆考取的同學比起來,我長了十三歲。醫學系前兩年沒有專業課程全是所謂的共同科目,因為我曾一度大學畢業,所以想當然耳地認為以前修過的學分﹝即使不是全部﹞可以不必再重修。
「請『從頭』修起。」承辦人員委婉地回答,但那卻是在殘酷不過的答案了。
結果我在這兩所大學總共修了兩百個共同的學分,如果妳以為這麼一來,我救回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那你就大錯特錯。共同科目的確是大學基礎教養過程,但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公同科目的學分只是開夜車、死背考古題或是作弊的結果。
大學制度這種重視考取,而不重視畢業時的程度的現象,看來短時間內不會那麼容易就改變。
比較:日本醫學系前兩年和其他科系一樣是讀所謂的「共同科目」,這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
*實習醫生薪水低的嚇人 ......
我曾因為之前服務的醫院薪水過低而核算過,將薪水除以實際的工作時數,時薪是伍百三十三日圓。印象中我十五年前在麥當勞打工時也是這個價碼;不過比較起來,自己服務的這所醫院還算好,有的大學附設醫院月薪才只有幾萬日圓。
據書中內容提到:大學附設醫院薪水低不只限於實習醫生。光靠本行的薪水無法維持生活,理所當然地,幾乎所有的醫生都在兼差賺外快,實習所待的醫院和外頭兼差薪資差別多達兩位數之多,外面醫院會付給才實習醫生第一年的醫生一萬日圓以上的薪資!
lnc0903:日本的實習醫師薪水微薄的原因,應該是因為'不怕你不來吧',從醫界風雲中可以看出,在大學醫院實習,是為了爭取未來進入心儀的大學醫局而鋪路。想更上一層樓,就得要賣命工作,好好表現。所以雖然是領有執照的合格醫師了,但還是不值錢....
*連續工作三十個小時以上的值班制度......
現在我就如此疲憊不堪,明年度開始值班的話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所服務的這家醫院,實習第一年醫生不需值班,但已有些實習醫生難能可貴地開始當班了。
醫界所說的值班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值班室只辛苦工作一天,已經精疲力盡還得繼續當班。要是運氣不好,碰上整個晚上救護車不斷送來病患,那根本無法休息片刻。然後,隔天又要和平時一樣工作一整天──也就是整整三十六個小時不間斷地工作。這對醫師來說是常態,大學附設醫院及綜合醫院幾乎無一個例外地採取這樣的值班制度。
難怪有人要說醫生是高級藍領階級,辛苦工作卻只能得到不等價的薪水。不知道親愛的lnc醫生是不是有相同的想法? ^ - ^
*從「習習生」到「實習醫生」,實習制度的廢除......
以前在日本,醫學系的畢業生為了取得國家考試資格,必須在醫院義務工作一年,大家稱這些見習的醫師為「實習生」,但實習制度再一九六八年,亦即早在三時多年年就廢除了。目前,醫學系的學生大致會在畢業的同時參加國家考試,合格者便能以實習醫生的身分工作﹝薪水雖微薄,但還是有錢可以領的﹞。
三十年前以廢止的制度,到現在還有患者分不清楚實習生和實習醫生。或者,患者一住進醫院十光便自動倒回三十多年前了?
沒錯,在日本,醫院這個地方,除了醫療技術進步以及現代化設備以外,一切都是昔日風貌,宛如是時間竟指的奇妙世界。
完全忽視勞基法的供作體制、至今還大量使用德文、以「醫生」互稱對方等等奇怪的慣例,以及始終未確立以醫師為主的專業分工醫療制度、還有潛意識裡對病患抱持優越姿態的醫師......。
比較:日本廢除「實習生」制度後和現今台灣的醫療制度相去甚遠。在台灣,實習醫師還沒有通過國家考試卻能在醫院執行醫療業務。
lnc0903:說實在的,台灣的實習醫師制度其實是現實的產物,其正當性是有爭議的。應該是延續"獨愛B‧J"所提到日本過去的實習生制度而來的產物。
為什麼說正當性是有爭議的呢?因為台灣的實習醫師尚未通過國家考試,沒有醫師資格,理論上不能執行醫療業務。但是為了解套,法條上又加上了「可以在指導醫師監督之下執行」的但書。但是監督的意義很廣,也很模糊,所以實習醫師的定位也還是曖昧不明的。
為什麼要維持這個模糊的制度呢?因為實習醫師是比較便宜又還算好用的人力,可以補足醫院的需求。像我們學校為了保障附設醫院有足夠人力,雖然我們可選擇有建教合作的其他醫院實習,但校方仍然規定至少要有一定人數留在本校醫院實習,成績好又願意留校的另有獎金。
SARS過後,台灣醫界便開始推動PGY制度(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目標是要讓住院醫師在接受專科訓練之前,先再內外婦兒四大科接受過基本訓練。但這樣不就感覺像是又多實習幾年嗎?所以未來的制度計劃要像''獨愛B‧J"所提到的日本制度改革一樣,改成醫學系六年就畢業、考執照,再到醫院接受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兩年左右,才進入專科醫師訓練。
作者寫書的時間大約在一九九八年左右,十分貼近現在,雖然不知道日本在幾年之後是否有所改變,但仍值得一讀。書中多是對醫療體制的不滿,因而作者不願他人稱他「醫生」。在一窺日本醫療制度的同時,也有著許多溫馨感人的故事,好書在此推薦給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