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的啟發與震撼既深且遠。

我記不太得我是怎麼知道這本書的,只知道它在圖書館很搶手、排隊要等一段時間。《越讀者》會如此搶手不是沒有原因,自從我開始讀之後便愛不釋手,下課讀、通勤時也讀,還因為健忘而不小心將它遺留在教室座位下,隔天匆匆忙忙趕去百年樓教室,幸好還沒被別人拿走,否則我就得賠一本新的給圖書館了。

《越讀者》的封面標題底下寫了一行註腳很耐人尋味:「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作者郝明義先生在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出版社,現為該出版社的發行人,因此,我原本以為這本書要談「閱讀」在網路出現之後的改變以及在網路上的閱讀生態,不過這本書重點不僅於此,還談了一些閱讀該注意的事項、他對書籍做的分類,也解答了一些問題和迷思,像是「無辜的網路」、「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為什麼要讀哲學」...... 等等,我想,對於閱讀有點熱情的人應該都會同意這本書是很好的指南。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功力還不夠深厚,並不是很懂得裡面的某些章節所要表達的意思。為這本書畫插畫的張妙如小姐做了個比喻:「有點像是一個武林高手,寫了一本練功秘笈,雖然越到後面越覺得精深難隨,可是你知道,一旦練成了,受益無窮。」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感覺差不多也是如此。

一直以來,我認為自己還算是個愛看書的人,可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發現自己在「閱讀」這方面簡直像個剛學步的嬰兒,沒有辦法向郝明義先生說的「在知識的密林裡開出一條路,當然也沒有如胡適所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基本上,我讀的課外書沒什麼很專一的方向,讀完書之後,頂多寫寫書評、讀後感或和類似的書籍作比較,離作者所說的理想境界還差的遠。當然我能阿 Q一點,實際上,我一個月的閱讀量比起其他人已經好很多了,但是,我既然平時願意抽一些時間出來閱讀,就應該拿書中的理想當作努力的方向。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尤其是書中的兩張圖大大震撼了我:


就是這兩張圖讓我慚愧得無地自容啊!





這兩張圖是什麼?以下節錄書中的說明文字:

一個理想的過程是:小學,建立充分的識字能力與自己閱讀的基本能力;中學,開始隨意而廣泛的閱讀探索,然後由其中發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決定進大學攻讀相關的科系;進了大學,主修科系是建一條專門的閱讀門徑,選修及旁聽則建立間接但輔助的廣博;大學後教育,或出了社會後的自修教育,則沿著已經開好的途徑繼續往前開拓,還會隨機遭遇到一些意外的奇花異草,讓自己左右逢源,另闢蹊徑。

這個路程,畫一個圖,像是圖1。

但是台灣,中學生因為受到考試教育的影響,少了隨意而廣泛的閱讀探索。讀書的中心在教科書與參考書上,所以中學階段的閱讀成的一條相當單調的直線。到大學,應該是集中方向攻讀的時候,反而開始鬆懈的閱讀,容易沒有方向,像是圖2。


讀到這段文字,我忍不住想起偉大的教育部長們,感謝他們,台灣學生的閱讀曲線跟圖 2是很相近的。再則,我也感到非常慚愧,如果我幫自己畫一條從小到大的閱讀曲線,大概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記得我小時後便被媽媽灌輸「閱讀很重要」的觀念,自國小開始訂閱國語日報的兒童週刊,國中改讀兩份雜誌 ( 一份是幼獅少年,另一份的名字我忘了 ) ,現在讀的是「小作家」雜誌 ( 「小作家」的程度對我來說太淺,不過因為之前有優惠,訂一年份就送半年份,所以至今雜誌的期限還未結束 ) ,至於課外閱讀,不只讀的少,種類也雜七雜八。大概要一直等到我讀高二時,閱讀量增加,也有了大致方向;上大學之後,還是挑自己有興趣的來讀,郝明義先生說「
主修科系是建一條專門的閱讀門徑」,但反觀我現在讀的課外書,大部分都跟中文系沒有關係 。  

文概的廖棟樑老師曾和我們說:「讀中文系的學生書櫃上少不了該有的經典,或許從一本「詩經」開始買,「山海經」接著「楚辭」( 可以買屈原的 )、「漢賦」也該有所涉獵,不然至少買本「昭明文選」吧!你若喜愛的宋朝文人如蘇東坡,就買他的詞選、文選,唐代亦同。這些眾多的經典選你有興趣的買,每個時代、文體依序著買,總之,中文系學生的書櫃上是不該只有隨意添購的小說、散文。」進中文系不過幾個月,我不敢說自己已經有了什麼了不起的情懷,但至少應該有身為中文系人的體悟,而「買書」只是基本的。

《越讀者》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許書裡提到的境界不容易達到,但值得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努力,因為閱讀是如此美好。


除了愛情,
沒有任何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
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n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