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17 Sun 2019 16:43
《聽說你在創業》新書分享會,聽林育聖聊創業、文案、人生
- Jan 26 Sat 2019 11:02
品牌行銷:當「金蘭醬油」遇上「無敵鐵金剛」
前陣子,參訪了金蘭醬油博物館,因為是週末,生產區並無運作,我們一行人自由參觀展示區,展示區雖然不大,但有吸引人之處,也給了我一些啟發和感觸。
金蘭醬油成立於1936年,至今已經有超過80年歷史,是台灣相當知名的醬油品牌,這座博物館保存並展現了金蘭醬油的歷史發展和成就,也是桃園眾多的觀光工廠之一。一般來說,觀光工廠結合了生產過程展示、品牌故事、產業相關知識宣導、手作體驗等功能,寓教於樂之外,也能達到很好的品牌宣傳效果。然而,如何保持新鮮感,持續吸引新訪客、讓舊訪客也願意回訪,是觀光工廠能否長久發展的關鍵因素。
金蘭醬油博物館成立於2008年,至今已超過十年的歷史,讓我比較驚訝的是,假日參觀人數稀稀落落,顯得相當冷清。或許是因歷史悠久又無經營心力投入,不得不說,博物館有些展品稍嫌陳舊感,展示區燈光偏昏暗,介紹生產過程的影片疑似未曾更新,字幕移動時竟會嚴重殘影,以品牌行銷的角度來看,需改善之處頗多。
雖然有上述缺點,但園區大門的警衛先生很親切,負責報到手續的工作人員也很熱情,介紹了我們可以順道遊玩的周邊景點和交通方式,那一天天氣很冷,但心暖暖的。
- Nov 28 Wed 2018 11:22
閱讀筆記:如何在這操蛋的世界裡保持快樂?咪蒙的快樂哲學
前陣子,我閱讀了幾篇咪蒙的文章,看到其中一篇文章,開頭的句子是這麼寫的:「我說過,我的情緒分為高興、很高興和非常高興。」我一面吃驚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嗎?這句子讀起來有些讓人毛骨悚然,但也一面讚嘆咪蒙十分擅長文章破題,開頭便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對於正在沮喪難過的人來說,網路上的「心靈雞湯文」或「勵志文」常有說教語氣,而很難產生鼓舞作用。然而,咪蒙說,這些保持快樂的秘訣是她個人的獨門經驗,或許對大家有用,語氣像是一個願意和你說真話的朋友。我想,這些快樂的秘訣並不是憑空而生,很可能是她從過去血淚、痛苦的經驗中萃取而來,因此讓這些秘訣多了同理心和溫暖的感覺。
「永遠保持快樂」並不容易,我覺得也不切實際,彷彿一台設定錯誤的機器人,只有單一種情緒。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不需要時時戴上「快樂」的面具,我認為,能夠做到「和情緒做朋友」並盡可能保持內心「自在」的狀態,已經非常了不起。
台灣作家中,以高情商、高說話智慧著稱的大概就屬蔡康永,蔡康永曾出版《蔡康永的說話之道1》、《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這個月並出版了新書《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無論是說話技巧、情緒智商,都能透過後天練習而得,「快樂」也是如此,當技巧掌握得越純熟,就越能經常保持愉快的狀態。
- Jul 12 Thu 2018 10:42
數位科技:隱私權意識高漲年代,區塊鏈會是解決方案嗎?
今天有一則熱門新聞是 LINE 變更隱私權條款,蘋果日報的標題訂為「LINE強迫同意使用個資鄉民哀號痛批變相綁架」,觀看各家新聞媒體的標題,大多為中性到負面評價。近年來,大眾的隱私權意識日漸高漲,加上今年五月 GDPR 法規生效,「個資如何被利用」議題變得特別敏感。
今天下午聆聽 Media Tech 2018 媒體科技大會的其中兩場演講,下午的第一場主題就跟個人資料的隱私權很有關係。講者南盛弼 Roi 是 Airbloc 公司的執行長,Airbloc為去中心化的個人數據交換平台 (decentralized personal data exchange platform),這家公司追蹤收集了6000萬台行動裝置的數據 。演講講題是「個人數據市場的分散化趨勢」,說明 Airbloc 如何透過區塊鏈技術,解決數據產業三方的痛點,這三方亦即:個人(individual)、應用程式開商(application)、數據需求方(data consumers)。
一般大眾害怕個資不知不覺外洩、不知道個資被如何利用;對應用程式開發商而言,越來越難收集到個資,即使收集到個資也很難合法地將這些數據賣掉;而有數據需求一方,則很難買到有品質、合法且大量的數據。
講者有提到,他雖然身為一家專門收集數據的公司的執行長,但以個人角度而言,「個資被收集」總是讓人感到不快,他以自身為例,某天,他發覺自己很喜歡的一款 App 正默默在收集他的使用習慣,心裡難免有疙瘩。就算看到某個 App 提供使用者可自行勾選提供哪些個資項目,很多人可能還是會覺得不安、怪怪的,另一方面,「開放個資給業者」對於個人來說毫無誘因,如果可以選擇,當然通通不開放業者收集是最好的呀。
- Jun 18 Mon 2018 10:24
社群生態:「被討厭需要的是實力」 廣告小妹走跳江湖的體悟
廣告小妹(凡槿)自稱「得罪人專業戶」,顧名思義專長就是「得罪人」,如此霸氣又獨特的自我介紹,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呢?為何她說「被討厭不需要勇氣,需要的是實力」? 部落客圈的大型聚會「2018 部落客社群生態趨勢」在2018年7月14日舉辦,邀請了多位知名的社群經營者演講分享,包含:「阿滴英文」的阿滴、「空姐忙什麼」的巫秀陽導演、「上班不要看」的呱吉,以及廣告小妹。
如果您不知道「廣告小妹」是誰,以「廣告小妹」關鍵字搜尋相關新聞,或許就能有個初步的概念:她的名字經常和社會時事連結在一起,而「廣告小妹」臉書的單一則貼文就能變成一篇新聞,她可以說是一位媒體關注度、曝光度很高的網路意見領袖。
將時間倒回,廣告小妹自從16歲開始經營「奇摩家族」,18歲經營BBS當板主,23歲因為遠距離戀愛而開始撰寫部落格,累積豐富的社群及網路經驗,目前廣告小妹的粉絲團共有11萬粉絲,然而,她說自己現在仍以「部落客」身份自居。
- Apr 28 Sat 2018 11:17
品牌行銷入門書《品牌的技術與藝術》導讀
為什麼選這本書:因為親自聽到作者本人推銷這本書,因為作者出身奧美,因為作者是阿桂。
本書適合什麼人:對於廣告業有著憧憬的大學生、數位行銷或廣告領域的從業人員、想了解行銷或廣告到底在幹麻的任何人。
閱讀難度:4分(滿分為10分)
今年度的閱讀書單中,第一本選擇了比較容易入門的《品牌的技術和藝術》,已經看完一陣子了,整體來說我頗喜歡,覺得買書錢非常非常值得。
- Apr 28 Sat 2018 11:13
社群行銷:「台灣社群行銷年會」強強聯手帶你全盤規劃社群行銷的完整地圖
講者: 邱煜庭 (帕格數碼 總經理)、徐有鍵 ( 必銳錡科技 總經理)
這場對談,安排在年會的第一場。對談形式的演講,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主持人引領話題,與談人則自由發揮講述 (當然,與談人通常事前已先掌握對談的方向或題目,確保對談過程順暢);另一種則是更嚴謹地搭配投影片,甚至連對談的答案都已安排好了,也將答案簡化為投影片,後者的優點是投影片能幫助聽眾更加理解內容,要做筆記也很方便。
- Apr 28 Sat 2018 11:06
品牌行銷:建立「品牌形象」除了打廣告,還有什麼是更重要的?
某天逛臉書時,偶然看到了一支國泰人壽的廣告「追著好天氣的女子」,並順便看了另一支系列廣告「要求午休三小時的男子」。第一次觀看時,覺得的確是支拍攝、後製、配樂品質都很不錯的廣告,雖然是2016年台北奧美廣告的作品,即使放到2018年,廣告訴求命中了現今社會渴望工作生活兩者平衡的年輕族群的心,也很符合保險業一般給人「工時彈性」的形象。
若要挑缺點,大概就是這支廣告中的 logo 換成別家保險公司,似乎也可以通用;而「要求午休三小時的男子」廣告中,男生講述他為何需要三小時午休,口條不夠真誠自然,很重的「廣告感」就跑出來了。
若再仔細看一下,影片下的留言,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網友覺得廣告畢竟是廣告,和企業的現實狀況有所落差。
- Aug 12 Sun 2012 18:01
【手塚治虫】手塚治虫在台灣早期盜版漫畫觀察
最近買的台灣早期盜版漫畫《玫瑰寶劍》,原名: プライム・ローズ,英文名:Prime Rose。《怪醫黑傑克》奇利柯醫生的原型來自此作品。
大學時期曾經修過李衣雲老師的「台灣近代大眾文化史」,課程裡老師提到一些台灣漫畫的發展史,雖然詳細記得不是很清楚,但知道台灣早期曾大量盜版日本的漫畫,並有一段時期政府實施漫畫審查制度。上網蒐集資料後得知,1948年政府制定《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並於1966年真正施行,直到1987年解嚴之後才被廢除。由於該條文內容籠統空泛,漫畫送到國立編譯館之後,能否通過全憑審查者的主觀認定,不通過的理由於現今看來也許十分可笑,根據維基百科舉的例子,「狗才不會說話,小孩子看了會神經病」等等,官員說不通過就是不通過,漫畫也因此無法發行。
這讓我聯想到,手塚治虫在世時也曾遇過類似的困境,昭和三十年(1955年)日本刮起一股「掃蕩不良讀物運動」,其中備受攻擊的對象也包括了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機器人、高速鐵路等等高科技事物被批為「荒誕無稽」,手塚治虫在這波運動中深受其苦,為求大眾的理解,而四處奔走。(參考維基百科「悪書追放運動」條目)
- Jul 09 Mon 2012 18:02
【怪醫黑傑克】寶塚歌劇團80周年公演ブラック・ジャック 危険な賭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