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張圖還真叫人懷念....XD
奇利柯:黑傑克,你是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男人,不過我是不得已的......
黑傑克:奇利柯,你......啊......﹝以下無限﹞
相傳世界上的第一個女人是潘朵拉。宙斯送給她一個盒子,吩咐她千萬不可以打開。所有對人類的祝福和詛咒都在盒子裡。潘朵拉耐不住好奇心的誘惑,偷偷打開盒子。剎那間,所有的災厄都降臨到人間,祝福卻全部都溜走了。潘朵拉趕緊把盒子蓋上。盒子裡只剩下一件東西──希望。沒有希望,誰都無法在痛苦的煎熬下活下去。
──如果醫師要給病人真正的希望,首先它必須相信病人是有希望的。
──真正的希望有很大的弔詭:在什麼都不確定之下,當然有理由擔憂,但這也是我們懷抱希望的理由。
──科學是隨時都在進展的,假以時日可能會出現新的療法,讓不治之症有治好的希望。
──十九世紀波士頓醫師、詩人和散文家霍姆斯﹝ Oliver Wendell Holmes , 1809-94﹞ 曾提醒我們:「小心,不要剝奪別人的希望。」面對絕望的病人,醫師不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宣判病人有多少時日可活。儘管知道自己死期不遠,醫師也不該那麼做。
以上摘自《希望,戰勝病痛的故事》
感謝鬼狼讓我終於有想要多加了解「安樂死」的念頭,但是抱歉您的小說我一直沒有空看完,「A Killing Suicide 該死!」激發了我一些想法,卻又說不上來到底是什麼,就聊以這篇當作看完小說的心得吧!﹝抖﹞
最近很忙,不過還是抽空看了一些書,《希望,戰勝病痛的故事》是其中很特別的一本,裡面收錄的故事都環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希望」能給病患什麼決定性的影響?
書中正面或負面的例子都有:為什麼有人可以在任何一位醫師都「判決」他治癒無望後,在重症摧殘下還能抱持著希望接受痛苦的化療、無數次的開刀?最後證明他是對的,恢復到了正常的生活──就像重新活過一次一樣。反之,假如醫師害怕患者無法接受身體惡化的事實而刻意隱瞞,會導致雙方什麼樣的結果?
一、醫生該不該剝奪患者的希望?
誠如一開始書中節錄的文字,作者古柏曼醫師是在和許多患者接觸的經驗後,才體認到「希望」對於疾病的作用不容小覷。先讓我們來看看黑傑克和奇利柯醫生是怎麼想的......
※黑傑克
黑傑克和奇利柯是兩個極端的例子,但是有時又似乎不一定照著一貫的理念行事。奇利柯雖然以安樂死為業,但若患者能治癒他也樂觀其成。而黑傑克通常不刻意隱瞞來日不多的患者他們到底還能活多久,照他的想法是:「使他們知道自己到底還有多少時日,他們才能更加把握所剩的生命。」在漫畫中,黑傑克如此殘忍地告訴患者事實,通常得到不錯的反應。患者大夢初醒並且接受了黑傑克手術後重獲新生﹝ ex:第 101 話「侵略者」﹞。但是黑傑克也許沒考慮到:如果病患無法因此激發出求生意志,反而悲觀消沉呢?黑傑克的作法有很大的風險,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所以應該隱瞞事實嗎?當然也不是,這不但違反醫德,對醫病雙方也有壞處。話雖如此,古柏曼醫師在書中提到,有次他接觸到一個得了癌症的黑人婦女,因為考量到家屬的感受,加上害怕患者本身無法接受事實:康復的機會不是沒有,但十分渺茫。於是他選擇閃爍其詞,在病情說明方面有所保留,給了她「假的希望」。最後期待康復的她,竟才被告知病情已發展到無法好轉的地步,期待的落差讓她與女兒以及主治醫師遭受莫大的傷害。他們一開始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知道太多引起恐慌,也許知道少一點比較好,但事實和預期有落差時,就會造成傷害。
※奇利柯
以前,我並不反對奇利柯的做法。如果能幫助患者安然地解脫肉體的痛苦,並且獲得他們的感激,那「安樂死」有何不可?在奇利柯還是軍醫時,那些受傷的士兵無法得到完善的治療,就算獲得治療,會不會又被送進戰場殺敵?如果是這樣,他們最終的結果極可能也是「死亡」。奇利柯所做的一切只是縮短他們歷經痛苦的過程,應該被感激。但這一切都是在簡單的假設下成立,如果換成現實場景,加入更多考量的因素,那麼就無法得到同樣的結論了。
簡單地說,奇利柯的方法是不考量一切因素、向錢看齊,接受委託後執行任務,完完全全阻絕患者任何一絲希望的機會和權利。
二、安樂死 = 安祥和樂的死亡 ?
如果你是找奇利柯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一定會拍胸向你保證「安樂死 = 安詳和樂的死亡」。因為奇利柯是密醫,又加上他聲稱用他研發出來的機器執行安樂死的話,任何人都會以為病患是自然死亡。因此,在漫畫和影片中都沒有出現奇利柯被發現非法執行「安樂死」而被抓去關。﹝和黑傑克同樣是密醫,卻有不同的命運 XD﹞
如果你是台灣的流浪狗,被抓到收容所後沒多久被執行「安樂死」,那就一點也不快樂也不安詳了,而是充滿恐懼和極度的痛苦。
從犬籠拖出,狗充滿恐懼、極力反抗
哀鳴呼叫,脫糞脫尿,整個犬舍風聲鶴唳
拖入安樂死室,將狗推向牆壁或推倒地上
看到同伴的死屍,聞到死屍的氣味,恐懼更甚
執行獸醫師用針筒直接穿刺狗的心臟
沒有刺中,胸腔麻痺,窒息掙扎
反覆再刺,狗充滿緊張與痛苦
在意識清楚之下,在極度痛苦、恐懼中,慘死
如果你是被豢養的狗兒,因為重症被主人放棄治療而決定安樂死,那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在被注射致命藥劑後,一陣短暫而強烈的心臟麻痺就使你一命嗚呼,和流浪狗的差別可能只是沒有死前的長期恐慌罷了。
三、各國對「安樂死」的態度
如果你是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這個問題就非常的複雜。
荷蘭的國會眾議院於 2000年11月28日通過安樂死以及醫師助死法案,並在 2001年 4月 10日於參議院讓安樂死合法化,是世界上第一個允許安樂死的國家。荷蘭「有條件容忍」安樂死。是指:實行的醫師必須向地區監督委員會申報;該委員會由一位醫師,一位法律事務專家,和一位倫理學專家組成。
在瑞士,醫師「協助自殺」(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是不會遭懲處的罪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醫師能拔掉病人的維生系統。而丹麥則允許無法治癒的病人自行決定停止攸關生死的治療。
在法國,安樂死是違法的。不過法律區分為「積極安樂死」和「消極安樂死」。前者視同蓄意造成死亡、視為謀殺,後者則為「放棄治療」,視同為拒絕以醫療延長病人的生命。
在宗教影響較大的國家,如義大利、梵諦岡,都對安樂死持堅決反對的態度。羅馬天主教廷甚至曾公開抨擊荷蘭的安樂死法案。
美國聯邦法律是禁止安樂死的。不過,在1998年,密西根州的公民公投,把「協助自殺」合法化。而俄勒岡州是美國目前唯一核准安樂死的州,但由於法院反對施行,所以從未實施過。
澳洲北領地議會在1996年通過全球第一個安樂死法,不過澳洲政府在八個月後立法否決此一法律。
中國大陸則在1998年開始授權醫院為正式提出申請的癌末病人實施安樂死。
由此可知,目前各國幾乎都採反對的態度,即使是在荷蘭,「安樂死」也有其一定的限制。安樂死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結束病患因為病痛所帶來的痛苦。「痛苦」本身無法測量,而我們也沒有辦法用道德來加以評斷。每種痛苦的程度對任何人所代表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再加上,病患除了面對疾病本身的疼痛外,還必須忍受因為生病所帶來的心理挫折,例如:因為生病而使得身體功能損失、意識喪失以及逐漸感受到失去生命尊嚴等。也因此,一些受不了病痛的癌末病人多會尋求安樂死以求解脫。
安樂死的概念則在挑戰傳統醫學的基本哲學以及道德判斷。其在某種程度上有「終結生命」的意味,所以,當醫師在執行安樂死處置、拔掉病患身上的呼吸器時,常容易產生自我價值的混淆。而醫師到底是疾病的治癒者還是生命的終結者,也相對的影響了傳統的醫病關係。
四、「希望」和「安樂死」﹝結語﹞
沒有希望,誰都無法在痛苦的煎熬下活下去......
就拿漫畫裡的第191話「自殺少年」作例子吧!裡面的主角原本是個死意堅決的人,都有勇氣從高處跳樓自殺了,卻「很不幸」地被黑傑克發現,開刀救治,醒來之後他不但沒有感激反而再次嘗試自殺但沒有成功。黑傑克於是很罕見地把這棘手的患者委託給奇利柯執行安樂死,一開始奇利柯以「我不會幫人自殺!」的理由拒絕,但見少年已失去對人生的希望,一味地想死,所以便勉為其難答應了。
手塚老師當然不會安排少年就這麼死掉。和他同病房的一位少女因為長期洗腎非常痛苦,加上她是孤兒沒有親人的依靠,所以選擇安樂死結束生命。一天,少年見到少女又因洗腎而痛苦地呻吟著感到十分不忍。也許是少年看到別人比他更可憐,以前自己隨便說說想死實在太不知惜福了,於是少年不想死了,反而激勵少女勇敢的地活下去。
最後,少年委託黑傑克將自己的腎臟換給少女,雖然機會十分渺茫,黑傑克說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百分之九十九是沒救了,但是如果你發誓不再自殺,我會賭剩下的百分之一!」
少年念頭轉變的因素是「希望」,黑傑克答應動手術的原因也是「希望」。古柏曼醫師說:「真正的希望有很大的弔詭:在什麼都不確定之下,當然有理由擔憂,但這也是我們懷抱希望的理由。」
如果還有希望,就不要輕易放棄......這句話應該給奇利柯醫生作為警戒,也是黑傑克抱持的理念。
---
參考資料:
1.《希望,戰勝病痛的故事》,傑若‧古柏曼 著 / 廖月娟 譯 / 天下文化出版
2.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B-090-005.htm3.http://www.lca.org.tw/action/a36.htm